衣冠禽兽,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个贬义词,这个词用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比喻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一般,可又有多少人知道,衣冠禽兽原本是这个意思呢?
“衣冠禽兽”一词最早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根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用飞禽:一品为鹤,二品、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用走兽: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品、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在明清两代官员们都是穿着“飞禽走兽”上朝,所以在当时,衣冠禽兽不仅不是贬义词,反倒有一种羡慕的意思,而到了明清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做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以上素材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