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大爷胃长10cm肿瘤 内镜微创ESD技术成功保胃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帮助80岁大爷切除胃部肿瘤,截断癌变之路。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第四高的癌症。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有40万人,占据全世界一半以上。专家提醒,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近日,80岁的屈大爷(化名)确诊得了该病。幸运的是,发现时,屈大爷尚处于胃癌的早期阶段;更幸运的是,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消化内科黄思霖教授通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将其治愈,免去了开大刀的损伤。

今年80岁的屈大爷,1个月前在老家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在胃窦处有一黏膜粗糙合并溃疡的病变,病变范围极大,最大径大于10cm,几乎占据了1/3的胃,有潜在恶性的风险。对病灶进行活检并取病理检查后,结果诊断为:“(胃窦)肿瘤性病变”。当地医院专家表示,如果在内镜下治疗,手术风险高、操作难度大,建议行外科手术切除。然而,正当屈大爷进行外科术前评估时,当地医院发现屈大爷不仅年纪大,还有肺气肿等病史,如果行外科手术切除,创伤较大,术后康复时间长,风险不小,已经被推进手术室的屈大爷,又被推了出来。

“去深圳吧!那里有一个消化内镜大神,应该可以帮到你!”在当地医生的建议下,万般无奈的屈大爷及其家属来到深圳,慕名找到擅长做内镜微创手术的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消化内科黄思霖教授。

“照妖镜”变“屠龙刀”,打开消化新“镜”界

屈大爷入院后,经过周密的术前评估(包括染色放大精查、超声内镜及CT等),黄思霖教授判断屈大爷的胃巨大肿瘤还是处于早期胃癌阶段,虽然病变范围很大,但这肿瘤特性是呈水平横向生长,因此认为屈大爷完全符合在胃镜下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条件。

八旬大爷胃长10cm肿瘤  内镜微创ESD技术成功保胃

据介绍,以往治疗胃肠道肿瘤一般是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整剥离病变的同时,能更好地保留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黄思霖教授表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术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

据悉,ESD术也是目前技术难度最高的内镜微创术之一,它是在薄如蝉翼的消化道内壁上进行,对主刀医生的专业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同时,屈大爷的病变范围巨大,对内镜治疗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黄思霖团队在术前进行了详细而周密的手术准备,为屈大爷在静脉麻醉下进行胃ESD手术治疗,历经近四个小时的手术,成功完整剥离了12cm*8cm大小,病变层较厚处约6.59mm的胃部病变,避免其进一步发展成晚期胃癌,给患者排除了一大隐患。

八旬大爷胃长10cm肿瘤  内镜微创ESD技术成功保胃

目前,屈大爷恢复良好,术后病理也证实了黄思霖教授的术前判断,为早期的分化型癌,还好及时发现,切除彻底,基本达到了临床治愈,后期屈大爷只需要定期随访复查胃镜即可。

八旬大爷胃长10cm肿瘤  内镜微创ESD技术成功保胃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发病率约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在我国,胃癌发生率在癌症发生率中位居第4位,因胃癌死亡人数占因恶性肿瘤死亡总人数的14.33%,居第3位,仅次于肺癌和肝癌。日本及欧洲的统计显示,早期胃癌患者病灶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消化道早癌是指癌变局限于消化道黏膜或黏膜下,未发生深度浸润或远处转移的早期癌症,通常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不适。因此黄思霖提醒,胃肠镜检查至关重要,即使是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只要能早发现,也能通过内镜超级微创技术治愈,避免不必要的开刀手术。

温馨提醒,以下人群应该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1、40岁以上的人群,无论性别,建议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如有溃疡、息肉的发现,做完治疗还要定期复查。

2、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如食道癌、胃癌或肠癌的家属史,我们要把年龄提到35岁左右。

3、生活习惯,抽烟、喝酒、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经常吃腌制的食品、烧烤以及工作压力特别大、经常熬夜的人群。

4、出现胃肠不适的人群,比如有上腹痛、腹胀、有饱胀,有反酸、嗳气,或者是有大便习惯性的改变、这些都需要做胃肠镜检查。

5、体检时发现大便潜血是阳性,肿瘤标志物的升高,特别是CEA升高,都需要尽快做胃肠镜排查。

文/图 华南深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