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案上放着一本夹着书签的《木铎》,这是我的第二次阅读了。春天刚拿到书时,便想细读两次,真正品咂小说的艺术之美后,想安排时间登门讨教作者,与这位文学前辈来一番深切交流。然而,时光残忍,命运多变,上天再也没有给我这样的机会。
辛丑年6月26日下午4时50分,《木铎》作者李一清先生带着一生未竟的文学之念,因病离世。
噩耗传来,如闻雷霆,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三个月前,柳丝绿桃花红的时节,西华师大教授何希凡向他多年好友李一清介绍了我的创作经历,李先生便对何老师表示,他愿意结交我这位“乡友”。3月23日,正值清明前夕,李先生准备从南充回老家祭奠亲人,他专程绕道去到何老师执教的西华师大,郑重地将一本长篇小说《木铎》递到何老师手中,请他转赠于我,尔后才回老家扫墓。
这便是我书案上《木铎》的来历。翻开扉页,李一清先生工工整整地采录了《文心雕龙》里的句子相赠:铎声起而千里应 席珍流而万世响。他谦逊地留言称“杜阳林乡友指正”。
收到这份珍贵的礼物,让我惊喜又羞惭,理应是同为南充籍的文学晚辈去拜会长辈,李先生却率先为我伸出了温暖的友爱之手。
李一清先生是四川省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南充市作家协会原主席、“南充文联终身成就文艺家”,是省内很有影响的乡土作家。身为南充人,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得知李一清先生的大名,那时电影《被告山杠爷》轰动全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给中国电影艺术长廊留下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部电影,便源自李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山杠爷》。他先后获得四川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其中《木铎》被改编成川剧《铎声阵阵》参加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像李先生这样成名已久的作家,竟会以这般胸怀和态度,如此厚待一个未曾见面的晚辈文友,我感到激动,同时又惶惑,生怕自己辜负了这一片真切情意,便对何老师说,等我认真拜读了先生作品,再上门请教先生,畅谈写作。
谁知这一耽搁,这竟赋得永久的遗憾和悔痛。何老师告诉我,回想那日李一清先生专程来西华师大送书,他已经形体枯瘦,“很深的黑眼圈”,因为身患绝症,其时身体状况已很不好,却只字不提病痛,只嘱咐何老师,一定要将书转交给我这位“乡友”。每当想起何老师的话,我便有锥心之痛,甚至恨不能时光倒流,让我能在今年春天赶去见先生一面,即便当时还未仔细研读先生作品,但我相信以先生的人品、学识和气度,也许不会怪咎于我。但我却固执地希望,自己能对先生更加了解的情况下登门求教,这是一个写作者与另一个写作者之间的交流和尊重,一定会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这种“火花”,其实在我第一遍阅读《木铎》时已经迸发。
木铎,古代警醒之法器。李一清先生通过木铎来演绎历史,讲述百年家族宿命,展现时代的风云际会,“阵阵铎声,连缀了一个家族的起始兴落;斑驳的木铎,摩挲出了那苦涩古老的精神气脉”。在阅读中,我有好几次都产生了幻听的错觉,似乎耳畔响起这种古老的铎声,时光流逝,长河浩荡。他用木铎串起了一世祖“湖广填四川”的迁徙,烽火硝烟的乱世战场,几代铎人的不凡命运。在波澜壮阔的书写中,最让人动容的,始终是人的挣扎和坚守。人性有多复杂,就有多迷人,李一清先生以入木三分之老练笔触,去挖掘世事变迁中的人性之变,让读者不由自主跟随他的步子,聆听铎声而感知世道沧桑。
《木铎》给予了我惊喜而激动的阅读体验,我想让这种“本初而冲动的情感”沉淀下来,带着理性的思索态度再从头细读一次,然后我才拥有和李先生当面对话的“资格”。哪里知道,死神会以如此粗暴而强蛮的方式,在六月期间,就忽然带走了这位可敬的前辈呢?
何希凡老师对于我和李先生的“擦肩而过”深感遗憾。他说李先生是一位很有个性和极具风骨之人,当时他以抱病之身,在《木铎》的扉页写下刘勰名句,就是为了勉励我这位“乡友”,坚持写作而莫忘初心,对我寄予了厚望。
过去接受采访时,李一清先生曾对记者说:“《山杠爷》来源于我的经历和见闻,我的根在农村,我的情也始终系于农村。因此,我的长篇小说《木铎》《农民》《父老乡亲》都是以南充和嘉陵江为背景。”南充、嘉陵江、农村,既养育了李一清先生也养育了我,我们是在同一片水土上成长的写作者,只是他起步早成名早,而我仍在写作的道路上探索。他送《木铎》给我,不仅仅是文友之间交流赠书,也是将一份绵长而深沉的同乡情谊送给了我,将一份沉甸甸的嘱托和期望送给了我。
树高千尺,莫能忘根。李一清先生从农村到乡政府再到城市,他后来生活的轨迹已不在乡村,但他依然深刻挖掘乡村故事,这厚重的乡土之爱,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历程。我今生虽无缘与他相见,但从他的文字、他对我的关爱和鼓励中,读到了浓得化不开的深情,看到了一颗真挚闪光的心。
曾经有一位作家写道:“我的贪欲是我活得比身体久点。”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这不是贪欲,而是最正常的诉求,让文字活得比肉身更长久。李一清先生用他一生笔耕,对写作的不懈痴情,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木铎声声锥心,离人已驾鹤西去。今生今世,注定我只能在文字中,像仰望星空一般,仰望家乡的这位先生了。
文章来源于川观新闻,侵权便删。
杜阳林,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作协主席团委员、小说专委会副主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正高级研究员;曾任《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部门主任、《成都女报》总编辑、多次荣获全国晚报都市报新闻奖、四川新闻奖;作品刊于《十月》《收获》《中国作家》《美文》《海燕》《湖南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期刊;出版有《惊蛰》《步步为营》《长风破浪渡沧海》《历史的记忆》《晨风暮雨》《落凤坡》等小说和散文集;长篇小说《惊蛰》2020年12月发表于《十月》杂志,2021年7月出版于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即入选2021“浙版好书”;“阅文•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2021年7月十大中外小说书单发布,《惊蛰》位列“中外小说人气榜Top5”第二名;该书自出版上架后,7个月内连续加印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