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政府是推进治理的重要主体;政策是政府进行公共治理、公共服务的主要途径。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写明:“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策的好坏关系着公民生活、国家稳定;如何才能算是好政策?正如“从某种意义上说,好的政策不仅仅是对公民意愿的满足,更是对公民理性乃至德性的滋养”。由此,一项好的政策须顺民意,滋理性,提德性。
----好政策,顺应,尊重,满足公民意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调查中说道: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一语道出,好政策最基础的是顺应、反映、尊重、满足公民意愿,倾听公民的声音。政策需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的政策才算的上是好政策。远至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近至户籍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这些政策都反映民意、顺从民心、引导民风;最终也合理引导了公民的善意,促进公民生活更加美好。由此,一项好政策重要意义之一是,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实地调查、政府信箱、网上问政)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
----好政策,滋养,涵养,润泽公民理性
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物质需求只是人的底层需求,人更有尊重、归属、理想等需求。政策同样是这样,满足公民意愿只是最初级的;政府的职责与担当不仅限于此。如,全民健身活动,不仅仅简单限于公民的身体、健康、体质的改善,更加促进了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健身热情的不断高涨,健身活动的不断涌动。又比如,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不仅仅作用止于在党内政内,形成风清气正的氛围;更是带动、教化、引导民风社风的好转,移风易俗。民众在这一过程中,滋养、涵养了公民理性,促进公民理性思考,提升了自我修养。
----好政策,提升,增进,助力公民德性
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好政策不仅满足于公民的意愿和理性,更深层次的是提升公民的德性。良策只有和公民道德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淳化民风、移风易俗的责任。在当今社会,拜金主义风潮,社会道德滑坡,社会潜规则之风盛行;人民办事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这些不仅违反了依法治国原则,还对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成有着异常的阻碍。可见,政策制定需要以提升、增进、助长公民的道德急迫性;只有通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思想结合,才能提升公民的德性,引领社会风气。
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制定一项政策,只有抓住根本公共利益,才能在满足公民意愿,滋养公民理性,提升公民德性发挥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横向上,恩泽民众,在纵向上,惠及后代。(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