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老城厢”是许多摄影师出片子的地方,叠加的生活形态和团身的烟火气随着时代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摄影师陆军让他的照片生在弄堂巷子里,有时更深入,潜到了门背后的房间与楼道,对犄角旮旯的凝视与沈轶伦这段文字开头的遥相呼应,仿佛“在午夜醒来时,打量过别人家气窗外走廊的光。”这种“气窗外走廊的光”在陆军的摄影作品里,斑驳陆离,失真一般的好看。
在故事里醒来的女孩叫“金雪敏”——沈轶伦笔下的主人公,生在弄堂,长在弄堂。美术老师对她说“不要去过你应过的生活,而是去过你想过的生活。”父母想让她长大以后做个空姐,因为可以嫁个好人家……女孩最终是要离开弄堂的,做了该做的事,选了该选的生活,即使看照片一样回望自己的选择,她也很坦然。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这个地方属于城郊接合部,往西是农田,往东是市区。小河蜿蜒而过,河边桃树成林。过去几百年里,太湖流域各条水路的人带着各自的田产,撑船去上海出售,多半是先经过这条小河。每遇夏季,他们就把桃园里新丰收的水蜜桃一起带上来。上海人——最早是老县城的人、然后是租界的人、再然后是整个城中心的人就吃桃子,也一口一口吃过来,终于有一天,吃掉此处的田,地面上竖起烟囱开出各类村办厂、镇办厂和私人老板来设的工厂。商品房也就跟着来了。沿着河景,几十年里,陆续建起一个由精品购物中心、网球场和双语学校构建的新世界,服务新世界北侧别墅的住户——桃树还是保留了一片,别墅的名字,就是桃园。
清晨,从这些间距宽敞的独栋花园洋房里,一辆辆名牌车开出去,到了夜晚,是一辆辆保姆车出门,接回孩子或者购物。等车辆回来时,都在桃园别墅门口稍停,等待机器无接触读卡,拦车杆升起,然后各自无声地潜入各自车库。从头到尾,谁都不露脸。
有一年上海刮台风,桃园别墅一侧围墙坍塌,露出围墙外边:是一小片本地农民的自建二层房,白墙黛瓦,下面走动几只狗和鸡。在村里慢慢走动的是沪郊老人,活泼年轻些的则是外来租客。桃园别墅的人,拥在那个缺口看了看。好像忽然看到另外一个星球。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金雪敏嫁给夏愚鲁时,愚鲁刚阔,够买别墅,但够不上在市中心买,便选了此处,也是因为离夏家的钢琴加工厂更近些。金雪敏从小在上海市中心长大,对她来说,所谓上海,就是苏州河南,就是从外滩到徐家汇,去莘庄已属出远门。至于桃园所在的这片城郊接合部,她之前从未来过,也从未听说过。但大批新建的房产,已经改变了,并不断改变着上海的定义。
金雪敏40岁那年,又怀了孕,预产期是9月。夏愚鲁承诺带儿子到加拿大入学后就回。但刚出机场,儿子摔了一跤,左脚骨折,父子发微信来——预备在温哥华待到圣诞节。
虽是经产妇,但这次胎儿臀位,雪敏分娩时吃足苦头,痛足两天一夜,先顺转剖。麻醉前最后的意识,是雪敏听到屋内有牲口被宰杀前的哀号,歇斯底里,她看见医生围拢过来的、一张张平静的脸,都戴着口罩,没有人发声,除了她自己。
等麻醉劲头过去,雪敏醒来,已经在病房。唯一的光线,是从气窗投射进来的走廊的光。有这么一瞬间,雪敏觉得自己还躺在一个熟悉的地方,那时候她还是少女,穿着别人的睡衣,躺在别人家,也是这么在午夜醒来时,打量过别人家气窗外走廊的光。
咿咿呀呀的声音响起来。继而沙发里也有响声。月嫂过来俯身在小床边。雪敏回过神来,意识到她被换了新的病号服,头脸也被擦过,身上盖着被子,大约是轻和暖的,但她一动,只觉得被子如铅板,压得她浑身酸痛。身边小床上有个隆起。“是女儿,”月嫂凑过来说,“宝妈儿女双全,凑成一好字。你真好福气。”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雪敏福气好。大家总这么说。她孩提时就是大大的眼睛,小苹果一样的粉扑扑的脸蛋,弄堂里最有文化的退休老师自告奋勇来取名字。叫学敏,典出《论语》,“敏而好学”,但临到报户口时,母亲转念一想,改成了雪字。因为生雪敏这天上海难得下了雪,也因为母亲说,“女孩子,书读这么多,没什么意思,雪白漂亮要紧,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改了一个字,似乎真的改了雪敏的运程。她越长大出落得越好看,身段苗条、五官像洋娃娃一样。她四岁那年去照相馆拍照。摄影师硬是没有收费,只求允许把她的照片挂在门口橱窗里。雪敏对这外表感到不知所措,好像得双手捧着什么她本不该拥有的贵重东西过长街,小心翼翼地,而路边每个人都在提醒她所持之物的价值。
盛夏时节,人人在弄堂里乘凉,赤膊的男人,正在冲凉的孩子,做饭的女人,大家见到她,都带着那种欣赏的、叹息的表情,仿佛造物主在制作雪敏这天心情是格外好。但雪敏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喜欢或者不喜欢什么东西,擅长或者不擅长什么,想要或者不想要什么,好像谁也没有问过。等雪敏开始发育,周边欣赏的眼神里就有了新的爱欲。父母很快警觉起来,不允许她和伙伴外出溜冰,不能结伴看电影、不允许她和弄堂里的男孩打牌,整个上学期间,父亲风雨无阻,接送雪敏,这个下岗工人从前是厂里的篮球队员,腿长惊人,从他那高大的身量的头部射出的眼神,足够把校门口的孩子们一震。雪敏班里好几个同学,包括女同学直到毕业都没和她怎么说过话。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一个人待在家很多东西都玩不了。雪敏开始画画。她发现自己对构图很有感觉,她在厨房帮妈妈洗菜时,也喜欢把菜蔬一样一样按颜色搭配摆好,她很容易就能明白同学们总也搞不懂的透视或者阴影,她自学素描,画天空、画云朵、画停在窗口又翛然飞走的麻雀。在那些不被允许出门的日子里,她就在家端详名画的印刷品许久。
美术老师姓韩。虽是副课老师,但来校时总穿得正式。有时是一身藏青的洋装裙子,有时是一身白色的青果领连身裙,她烫头发擦口红,下巴颏下,压一串珍珠。韩老师在放学后,也去菜场买菜,但出来时自行车前兜装的芹菜和青菜中,还斜插着一束百合花,有时是黄玫瑰。她中意雪敏的感受力,自愿辅导雪敏素描和水彩,当雪敏为了掩饰发育开始驼背时,是韩老师带她去淮海路的“古今”商店买了人生中第一个胸罩。
结账后,她们坐在淮海路上的露天咖啡座,这是雪敏第一次坐在这样的地方。她自己的家,就在上海市中心最黄金地段南京东路北侧,却是老弄堂,没有独立煤卫,楼下是菜场和一家面馆。每天早上,母亲要去倒马桶,还要去公用水站去打水。夏天时,邻居们带着小板凳,结伴去临近的南京路步行街里的商厦大堂坐着孵空调,结毛线、看报纸,在保安走过来劝赶时,大家又结伴去另一家店,嘻嘻哈哈,不以为意。但雪敏却紧张。久而久之,所有的消费场所,都让她紧张。现在坐在露天喝咖啡吃浇着巧克力酱的香蕉船,让雪敏觉得不自在。
但韩老师却很自在,和学生说起了自己的人生:她从未结婚。她说她最喜欢上海的一点,是一个单身的女人凭自己的工作,也能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得体。她说要活出潇洒。“怎么样做到潇洒你明白吗?”雪敏腼腆笑笑摇头。韩老师说“不要去过你应过的生活,而是去过你想过的生活”。
这天,阳光照在这两个人身上,一个即将迈入老年的女人,和一个即将迈入成年的女人。边上走过的行人踩踏着梧桐落叶,发出脆响,写字楼里的白领们昂首阔步地走进咖啡店,又昂首阔步拿着咖啡走出店,走远了。这些美丽的卖奢侈品的精品店的大门成日开着,对所有人开着,但雪敏的妈妈一次也没走进来消费过。此刻的妈妈,应该还穿着雪敏淘汰下来的校服,在七浦路摆摊卖切片水果。周末的时候,妈妈和阿姨去浙江买来马海毛织绒线衫。从早到晚,手脚不停。做的全部都是应该做的事、不得不做的事。雪敏想到妈妈,再看韩老师。雪敏低头,搅动半融化的冰激凌球。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到了学期末,雪敏画的作品,被报送去区里参加学生绘画展。韩老师特意登门家访。父母对韩老师的到来很客气,预先泡了茶,还切了西瓜。但当韩老师提出将来希望雪敏往美术方面深造时,父母却立即推脱起来,几句话后,这对家长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这没什么意思”。
送走韩老师,父亲对雪敏说,“你们炭笔画人头,爸爸看了觉得实在晦气。长大去西宝兴路门口摆摊位?”西宝兴路,是上海北区殡仪馆所在。门口有殡葬一条龙,有卖花圈的、卖寿衣的,还有就是给死人画素描像的。母亲则到楼下公用厨房,一边清洗待客的茶杯,一边讲:“你们这个老师,人是蛮好,但没结婚的老姑娘,啧啧,到底是怪来兮的。”又把一盘水果端过来给雪敏“你老师也没碰过,你吃了别浪费。”
父母觉得有意思的,是雪敏应当去做空姐,因为他们打听好了,收入高,最重要的是,空姐能嫁给有钱人。“最漂亮的就这么几年,要抓紧,女人嫁人就是第二次投胎”妈妈说。晚饭时,妈妈拨拉着盘里的茭白炒肉丝,把肉丝挑出来,都夹给雪敏,爱怜地抚摸雪敏一头浓密秀发,“以后就全靠你了。你要把握住机会。”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雪敏职校毕业,开始飞国际航班。辞职前最后一次目的地是英国,飞机降落在希思罗机场。一觉睡醒后,同事们起床都猛灌咖啡,要去买买买。雪敏说要睡懒觉,等大家都走了后,一个人坐地铁到英国国家美术馆。
游人很多,各种年龄肤色,抬头仰望四壁的画,每个人都有一种忘我的神情。雪敏看到大约是当地教员的人,带着一大群各色头发的小学生坐在《维纳斯与战神》前讲解,孩子们全部席地而坐,边听边拿出纸笔临摹。
她曾在韩老师的画册上见过这幅作品的印刷画,但原来真画这么大,热烈又细腻,无数丰沛的细节像暴雨一样,倾泻而出。维纳斯骨肉丰腴,眼神温柔笃定,她望向男神的目光,带着掌控一切的自信。
雪敏凝视画面很久。她胳膊上每一个毛孔都在使劲,她想抬起双手画下此刻。但她没有纸笔。她僵直地挺直手臂撑在地上,坐在学生们的身后。直到他们收拾画板离去,她才站起来。站起来时,她发现自己眼睛里全是泪水。
她想起少女时代在韩老师的家,她俩头抵着头,在美术书上看到这幅名画的那个晚上。就是买胸罩的那一晚,她留宿在韩老师家。她穿了韩老师的睡衣,和韩老师睡一个被窝。韩老师家就在淮海中路走到东头的桃源新村的底楼。走廊的灯彻夜开着,从气窗照进屋内。像洒下一片月光。
那一晚,她把冰凉的双脚靠在韩老师的脚上取暖。韩老师在雪敏边上,一边翻书,一边念美术书上的文字。
“美不是轻佻的取悦,也不是无用的点缀。你看永恒的美,已经征服了战神。”
恍如隔世。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从伦敦回上海后,雪敏给韩老师带去伦敦的巧克力、红茶和羊毛围巾,同时送上喜帖。
新郎夏愚鲁,常年到处飞,次数久了,他留意到客舱里那个安静的、总把头发挽得紧紧的雪敏。夏愚鲁敦实的个子,不高,离过婚,只身从温州到上海做生意,替海外钢琴做贴牌。当他两手都提着的硕大的礼品盒挤进弄堂时,几乎都没法顺利走上窄窄的木楼梯。醒目的茅台、成条的香烟、惹人注目的、用透明礼盒装的人参,乃至日常的所有米面粮油、进口水果、首饰毛衣、每日流水不断,一样样送到弄堂里,经过公用厕所和水站,经过弄堂里整天坐在门口闲聊的住户眼前,经过楼下的公用厨房,带着一路人的目光,最后到达金家的阁楼。
他的到来,让雪敏的妈不用再去公园门口卖切片水果。雪敏的父亲犹豫过一次,说夏愚鲁“老了些”,母亲正对着镜子比画新到的外套,便对着镜子里父亲的影子说“年纪大的男人才知道疼老婆”,又说“都像你,长脚螺丝一个,有啥用,漂亮面孔上种不出大米。”父亲就没了声音。
送嫁时母亲满场转,张罗客人,她热情邀请原先纺织厂的小姐妹宴会后去自己的新公寓坐坐。父亲则是喝高了,满面红光,拉着插兄上台,插兄大唱样板戏选段,父亲则抱着话筒,弓着身子呜呜哭起来,他说,“小敏,小敏,做爷娘的,一切是望你好,一切是为你好,阿囡啊……”
雪敏看着爸爸。他曾是弄堂里最帅的男人,绰号是搪瓷厂高仓健。他把自己举高高去看国庆节彩灯。她骑在爸爸脖子上,就是人群里占据视线最高点的孩子。那时她伸手向上,觉得自己能触摸到所有的霓虹五彩。
韩老师也来随份子。她温柔地拍拍雪敏,递上了红包。雪敏把新住址发给韩老师。韩老师看了看路名,抬头看了看雪敏。
雪敏说:“老师你看,我的新家叫桃园别墅,和你家的名字一样,你家是桃源新村。我小时候还住在你那里一次。”
韩老师走到雪敏身边,轻轻揽住雪敏的腰,什么也没说。雪敏想说:“我做了我该做的事了。我选择了过我应过的生活。”但她什么也没说。摄影师叫合影了。灯光闪亮。
月嫂开了室内大灯。金雪敏眯着眼睛适应光线,然后起身给夏愚鲁和儿子发消息,放下手机后,她从月嫂手里,抱过女儿。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大上海老印象》系列之一。陆军 作品
摄影师自述:
平日里我喜欢街拍,随身总带着相机,看到有兴趣的场景,即刻会真诚的按下快门。在我眼中,大上海的里弄就像《72家房客》的故事演绎那样,弄堂再小、房屋再破旧,也是几代人共处的一个安乐窝。点煤炉、爬梯子、住亭子间,回忆中的弄堂像是一片充满生机、挤满小鱼小虾的滩涂,方寸之地求生计,螺蛳壳里做道场,人与人贴得太近,彼此间近乎透明,少了风花雪月,多的是吴侬软语和细碎琐事。邻里之间、屋檐之下,弄堂口与角落总有挥不去的共生,对比或冲突等等关系,这也许是海纳百川的缩影吧!
脑海深处的画卷一幅幅在眼前晃过:漫步在光影交织的寻常巷陌里,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光阴似乎被凝止住了;紧挨着的左邻右舍演绎着各自一家子的故事,还时时感受到赛远亲的温馨;灸热的夏日里,与邻家发小穿梭于弄堂中狂奔纳凉也是一桩快事;角落里的狗或猫活着就是一种存在,与其邂逅的每一个过程也许是心灵的如约而至......
岁月留情,这些是我印象里的老城厢。随着一浪推一浪的旧区改造和城市建设,老城厢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可以恒久远的东西却逐渐消逝。平时穿行其中,触景生情往往依稀辨出儿时的某些印象或随心所欲地记录着老城厢里发生的点滴变化,这是一种难舍的羁绊,促使我一遍又一遍往返其中,希望用我的心灵与眼睛,用镜头记录下它的变化,留住它的历史风貌。
我一再告诫自己,对于热爱自己生活着的城市的人来说,翻开城市厚重的页面作铭记,在时光中继续雕刻历史,也是一份神圣的责任。记得摄影大师强调过,一张好照片的灵魂是它的情绪,而你的情绪是可以嵌入到你拍摄的每一张照片中的。我希望就在这不经意间抓得到有这样表达的片子。影像为证,我选择黑白影像,立足于客观场景的真实,如能表现内心多重隐喻投射出的生活,那是最优化的选择,希望在有限的细节中,每人读出不同看法。在观众与画面对视的刹那,用情感辨析出内在关联,让镜像直达梦与记忆深处。这样的心境贯通,有着苦尽甘来的收获,是想象与现实相遇的完美体现。
走在老城厢日新月异的路上,时时看到张张充满活力又有亲和力的脸庞,作为摄影人总有莫名的激动。寻找合适拼图再现内心记忆,拍到就是王道,作品构思完成的那一刻,是何等快意。
大上海老印象,不似风华绝代,却有岁月静好。
摄影师简介:
陆军,55岁,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黄浦区摄影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公安摄影协会会员;上海市艺术摄影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外艺术交流协会会员。摄影作品曾入选省市级以及全国性摄影比赛;若份摄影作品集入选摄影杂志或书籍,以及其它摄影媒体。
文字作者简介:
沈轶伦,解放日报记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