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永远像儿时的裙子,精致而窄小,再也容不下成人之躯。(虚极子语)
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宫娥》(Las Meninas)是西班牙黄金时代画家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1599-1660)的代表作,作于1656年。因其构图复杂、虚实相生、内涵神秘、晦涩难解,这幅画在西方艺术史上被誉为“绘画的神学”、“艺术的哲学”,它也是被艺术史家关注研究最多的画作之一。委拉斯凯兹是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Felipe IV,1605-1665)的宫廷画家,这幅《宫娥》是一张宫廷“全家福”,中心人物是腓力四世之女——玛加丽塔·德雷莎(Margarita Teresa,1651-1673)公主。国王和王后玛利亚·安娜的身影如幽灵一般出现在公主身后墙上的镜子中。
▲ 油画《宫娥》(1656)
西班牙黄金时代画家委拉斯凯兹 作
现藏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仔细看,小公主右手抓着宫娥递给她的一个红色小瓶,这便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视觉效果——小公举似乎是因为她手中那个小红瓶而悬浮起来的。委拉斯凯兹用这种含蓄的方式为观者展现了西班牙黄金时代贵族女子的一个奇特习俗:啃水瓶(bucarofagia)。那时的西班牙贵妇们最喜欢啃水瓶。她们爱啃的这种小陶瓶叫做bucaro,是十六、十七世纪的西班牙探险家们从新大陆带回欧洲的一种工艺品。据传,在制作这种陶器时,墨西哥土著会将一种神秘的天然香料混入粘土中,这样可以使得陶瓶以及其中盛放的清水散发出淡淡幽香。
▲ bucaro瓶(十七世纪)
产于墨西哥托纳拉
现藏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因此这种被叫做bucaro的“香瓶”很受西班牙殖民者喜爱,他们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从十七世纪初开始,西班牙殖民者就将大量香瓶从新大陆出口到欧洲,因此在当时的西班牙静物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来自新大陆殖民地的做工精美的“芳香陶器”,它们和同样出现在静物画中的玻璃器和中国瓷器一样属于当时的奢侈品。
▲ 《果篮与陶瓶玻璃器静物》(1623)
西班牙巴洛克画家J. v. der Hamen y León作
私人收藏
其中,“带酒窝的”大陶瓶一般用来储水,不上釉的粘土薄壁可以散发水分,在燥热的西班牙夏天,这种瓶子简直就是一种加湿器,而且它所释放出的还是著名的“陶香”。
▲ 《点心与陶瓶静物》(1627)
西班牙巴洛克画家J. v. der Hamen y León作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据传,此种“陶香”闻多了令人上瘾。在十七世纪的西班牙,贵族女性甚至还有一种怪癖,她们会啃食香陶瓶的口沿,然后慢慢将其完全吃掉,这已成为一种时尚。欧洲史学家认为,西班牙贵妇的“啃水瓶”习俗有可能来源于伊斯兰文化,在公元十世纪的巴格达就有史官记录过这种习俗,后来摩尔人将这种习俗带入了西班牙宫廷。
▲ 《伊丽莎白一世像》(1600-1610)
佚名 作
现藏于伦敦国家肖像馆
自从伊丽莎白一世的“大白脸”成为女王的标志特征以来,在欧洲就建立起了一白遮三丑的女性审美标准,人们认为肤白代表富裕,因而西班牙贵妇纷纷啃起了墨西哥香瓶,她们认为吃这种来自新大陆的神秘粘土可以使肌肤变白甚至透明。
▲ 《点心与陶瓶静物》(1627)
西班牙巴洛克画家J. v. der Hamen y León作
现藏于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事实上,吃土带来的面色苍白是一种病态反应,这是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此外,吃土还会导致肌肉麻痹和肝脏损伤。当时的西班牙贵妇还发现,吃土可以避孕以及致幻,所以当时的女性神秘主义信徒也会通过啃水瓶来制造幻觉,这样她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