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迎接2020,你得先了解2010

文/赵家鹏

我是一个大河剧的狂热爱好者。

大河剧是日本NHK电视台制作的历史剧集,一般是日本战国故事或幕末故事。一年拍一部,拍了六十多年,重复的桥段越来越多,比如织田信长每年照例都会被烧烤一遍。

能够持续拍下去的原因是,它会按照一个家族的视角去阐述一段历史。即使是同一段历史,也会有不同的解读。历史是一条大河,时间之河流过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故事。我猜,这可能是大河剧吸引我的地方:历史感。

历史感是个今天很稀缺的东西。

一个礼拜后,我们就要进入2020年代了。我们正在忙着盘点未来一年甚至十年会发生的变化。官方报告上说,经济会长期向好,我们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舆论上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结束了,产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要来了。这些事情好像马上就要发生,令人猝不及防,也有些不知所措。

许多预测趋势的文章里,有一篇是令我印象深刻的。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去年年底,他在中国计算机大会上,作了一个报告,题目是:发展数字经济值得深思的几个问题。

李国杰展示了一张图。是关于经济长波周期的预测。在这张以50年为一个周期的图上,我们正处在第五波周期中。这一波周期从1990年开始,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兴起为标志。今天,我们正位于第五波周期的下行位置,恰好处于2008-2030年全球经济衰退和复苏期的中点。

换句话说,未来十年,经济将持续下行,而十年前的2010年,正是这波周期的高点。

盘点未来之前,我们有必要怀念一下2010年。

2010年遥远么?大多数人肯定已不记得当年发生过什么,至于事件的影响力,更是令我们无从判断的。

当年一开年,谷歌就宣布了退出中国的计划。这件事在当时被舆论热炒,许多年后,还有人拿这个话题诘问李彦宏:如果没有谷歌的退出,百度会是今天的样子吗?

问答双方都把谷歌视作商业上的对手。但同一年,对未来商业世界可能更重要的事件是,今日头条、小米和微信的出现。他们在十年时间中,重塑了互联网和移动物联网的生态环境。这些新物种带来的冲击力,才是老玩家始料未及的。

更重要的隐性变化在人口层面。

2010年中国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接近10亿,占总人口比重约75%。这意味着,当年平均每三个人可以抚养一个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抚养比例最高的一年,也是新增农民工最多的一年。

更多的劳动力,一定程度促进了增长。2010年,中国全年的GDP增长达到10.6%,是2008年之后最高的一年,在此之后,GDP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出现疲软。

这也是人口红利即将结束的一年。

当年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第30个年头。此前30年,中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第一批计划生育影响下的孩子,在2010年时,已至30岁,许多人开始结婚生子。他们延续了“一胎化政策”的惯性,即使是接下来几年,“二胎政策”开始实施,中国的人口模型依旧呈现出头轻脚重的比例,社会开始大步迈入老龄化阶段。

人口是一个经济实体周期变化的基底。它也是经济的“流量”,在过去十年,流量的枯竭才是最值得重视的事情之一。

经济学人智库,今年给到了一个预测:到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18年的9.95亿下跌至2030年的9.23亿。与此同时,根据国务院的人口发展规划,至2030年,中国总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

一边是劳动人口的减少,一边是总人口的增加,两者叠加,将呈现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经济模型。更多人老去,更少的人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人工替代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合成生物技术来说,这可能才是一个好年景。

李国杰就是持这种看法的。按照他的周期预测,到2030年,新的周期才会开始。需求的刺激下,新技术才会对经济生产,产生更重要的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给新技术一些准备时间。

以人工智能为例,目前它还不是一个理论完备的学科,尚缺乏本质性突破。

有学者统计,1956-2018年间,人工智能领域共发表29万多篇研究文献,其中“神经网络”共8265篇文章,集中在1998年左右;涉及“机器学习”的,共5023篇文章,集中在2000年左右;与“模式识别”相关的,共6254篇文章,集中在1995年左右。新千年以来,人工智能在关键技术上,还乏善可陈。

对新技术公司来说,接下来的关键,不是谁能够在一两年中拔得头筹,接下来的关键是,谁能够活得更久,活到新周期的开启。

这或许正是即将逝去的2010年代,给予我们的一个微小启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