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阿拉伯取代了拜占庭在埃及的统治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后,开始向阿拉伯半岛以外迅速扩张。640年,第二代哈里发欧默尔派其大将阿姆鲁率军进攻埃及。由于埃及人民在拜占庭帝国的残酷统治和压榨下处于十分痛苦的境地,故而他们将阿拉伯人的到来看作是摆脱拜占庭桎梏的大好时机。阿拉伯人在埃及不但未遇到严重抵抗,反而还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支持。
642年,阿拉伯军队先后攻占开罗和亚历山大港,取代了拜占庭在埃及的统治。阿拉伯语迅速取代了希腊语、科普特语及其他各种古代方言,成为埃及通行的语言。伊斯兰教也迅速为当地人民所接受。因此,新征服者带来的语言和宗教不仅成为促进埃及民族融合与统一的因素,而且使埃及进入了阿拉伯穆斯林世界。
二、阿拔斯王朝在埃及的统治
从640年至870年,阿拔斯王朝一直在埃及实行直接统治。初期,阿拉伯人在埃及征收的赋税(人头税—吉吉阿,土地税—卡拉吉)远比拜占庭时代轻,所以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迅速巩固了自己在埃及的统治。但到八、九世纪时,他们开始不断增加在埃及的赋税,激起了埃及农民的不满和反抗。
868年,阿拔斯王朝驻开罗的总督阿赫迈德・伊本・图伦掌握了埃及政权,建立了图伦王朝(868-905年)。后来,阿拔斯王朝虽曾一度恢复了对埃及的控制,但接着又是伊赫希德王朝(935-969年)在埃及的统治。在这一历史时期,埃及实际上已是一个独立国家,只是每年要向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缴纳一定的贡赋。
三、法蒂玛王朝在埃及的统治
969年,建立于马格里布,与阿拔斯王朝抗衡的法蒂玛王朝,东向征服了埃及,并迁都开罗,开始了埃及作为中世纪史上独立国家的新时期。
法蒂玛王朝比较注意农业的发展。它的各级行政机构都重视经常整修堤坝、渠道和运河等水利设施。因此,即使是在尼罗河枯水年间,也不会给农业带来严重损害。除了麦、豆、藤等作物以外,还注意种植棉、麻等经济作物。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国家手里,劳动者固定在土地上,每三十年登记一次。由于有比较发达的农业作基础,故而在十一世纪中叶以前,法蒂玛王朝治理下的埃及,曾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与商业也发展起来。纺织业最为发达,棉、麻、毛、丝,种类俱全。在达米埃塔、提尼斯和达比克等手工业中心,生产了各色各样的棉、麻、丝织品。在国家作坊里做工的,一部分是雇工,还有一部分是奴隶。他们可以织出优质的金线彩缎来。玻璃和水晶制造业集中在亚历山大港。造船业也集中在亚历山大港和达米埃塔。此外,埃及的彩釉陶器也负盛名。国内水陆交通均很发达。开罗有两万家店铺,都归哈里发所有,以每月十第纳尔的租金出租给商人们经营。对外贸易也逐渐活跃起来。
在1046至1049年访问埃及的波斯旅行家纳斯尔・库斯劳对埃及经济生活的活跃、城市的繁华、花园与建筑物的精美有着极深刻的印象。他指出:“我不能估算它(指埃及)的财富,并且我从未看到过如此的繁荣”。根据史料记载,1090年,法蒂玛王朝在埃及各省的岁入,总计仍达三百万第纳尔。在国库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法蒂玛王朝拥有一支由五万奴隶兵组成的军队。
从十一世纪后期开始,法蒂玛王朝日趋衰落了。主要原因是土地关系的变化。法蒂玛王朝的统治者们曾把土地赐给自己的军官们,这种士地称为伊塔克,只归这些军人贵族暂时占有。然而,军人们则千方百计使伊塔克变成自己的世袭领土。这样,绝大部分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面的农民被军事贵族们据为己有。属于国家支配的土地日削,终于导致国家的衰败。
四、阿尤比王朝统治着单一的埃及国家
1171年,法蒂玛王朝被来自叙利亚的库尔德族的军官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所推翻。萨拉丁建立阿尤比王朝(1171-1250年)。萨拉丁统一了埃及、汉志、巴勒斯坦、叙利亚以及美素不达米亚草原北部。他的承人分割了他统治的广大地区。阿尤比王朝统治着单一的埃及国家。
萨拉丁是中世纪东方的一位杰出人物,出色的军人和政治家。在他统治时期,团结了几乎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力量,对疯狂向东方扩张的西欧十字军进行了坚决而卓有成效的斗争。
当时的开罗,不仅是埃及的首都,而且是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1187年,在他指挥下,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萨拉丁以后的阿尤比王朝的君主们继续坚持抗击十字军东征的反侵略立场。
1250年,阿尤比王朝末代素丹萨利克,在达米埃塔附近将登陆入侵埃及的法兰西十字军打得溃不成军,并生俘了这次东征的组织者法王路易九世,迫其缴纳巨额赎金。
尽管长期同十字军对垒,但阿尤比王朝时期的埃及对外贸易仍然相当发达。埃及与欧洲一些国家(威尼斯、热那亚等城邦)之间缔有商约,往来交易频繁。
五、马木留克王朝的统治
在法蒂玛和阿尤比王朝统治时期,由于频繁的对外战争,统治者从亚洲不断购买年轻的奴隶当兵。这些奴隶兵(即马木留克)的上层受到素丹们的宠信,地位日隆,逐渐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军事贵族集团。1250年,他们终于取代了阿尤比世系的素丹,入主宫廷,建立了这个集团对埃及的统治,史称马木留克王朝。
马木留克王朝的素丹职位并不是世袭的,而是由这一集团上层成员之间的力量对比決定的。因此,为了争夺素丹的宝座,内部斗争十分激烈。素丹变更频迭,大致说来,前期为巴赫拉(“河上”马木留克)系统所控制,后期则为布尔扎(“塔楼”马木留克)派系所把持。
为了维持自己独霸政权的局面,马木留克集团逐渐将自己的权势和财富世袭相传,并基本停止从国外购买新的奴隶兵。布尔扎系统的马木留克们就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成员限制在四千人左右。
马木留克王朝前期的几位素丹虽然出身低微,但多是能干的统治者和勇敢善战的统帅。当时,蒙古西征大军的铁蹄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踏碎中亚和西亚及欧洲无数繁华的都市,富饶的村庄,段灭了无数文明。而只有马本留克统治下的埃及,折卷了他们进攻的锋刃。
1260年,马木留克王朝最杰出的素丹巴尔斯贝伊指挥埃及军队,在艾因—贾鲁特附近一举挫败蒙古西征军大将花脱拉部,1268年,巴尔斯贝伊又乘胜灭掉十字军早在十一世纪建立的安条克公国。1277年,马木留克军在阿尔比斯坦再败蒙古军,从而最终遏止了蒙古人西侵的势头。
应该指出,蒙古西征军受阻于埃及,有着多方面的因素。但是,马木留克王朝的强盛和它早期素丹们的雄才大略,对保护西亚、北非阿拉伯文明免遭蒙古人毁灭性的蹂躏,无疑是起了重要积极作用的。
在马木留克王朝时期,西方的西班牙基督教王国势力正在“列康吉斯达”的旗帜下向南推进而东方的波斯和阿拉伯半岛又受到蒙古军的蹂躏,穆斯林世界处在两面夹击的局面下,动荡不安。而此时的埃及却正沿着稳定、富强的道路前进,故而吸引了东西方的许多穆斯林前来避难。十世纪以后,埃及成为整个穆斯林世界的心脏。
在1258年巴格达陷落,蒙古人灭掉阿拔斯王朝以后,一个自称是巴格达哈里发的叔父的人辗转流亡到开罗。马木留克王朝的统治者对此人的身份,抱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尊其为哈里发,承认他为宗教最高领袖。这样,既用神权进一步现固了政权,又进一步提高了埃及在穆斯林世界的地位和号召力。
马木留克王朝前期的统治者们也同历代兴盛的君主一样,十分重视农业和水利。亚历山大运河的延长工程,每年征发四万至十万劳动力。这一工程增加了十万费丹的耕地。在这一时期新修的由多条运河组成的运河网和十几座新堤坝,使水浇地面积大大增加,因而又建立了许多新的村庄。
马木留克王朝统治时期,埃及的商业活动达到了它的顶峰。在巴格达被摧毁以后,埃及取代了它的地位,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
十三至十四世纪时,埃及过境贸易激增。当时,意大利的威尼斯、比萨等地以及德国的商人们在开罗和亚历山大港都有侨居区,并设有专门的货和仓库。埃及的纺织品在欧洲市场上到处可见,远销至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输入的大宗有木材、树脂、铁、香料及其他奢侈品输出则以粮食、蔗糖、金秒、矿石及奴隶为大宗。素丹规定了一些货物由国库专营,并从过境税收中获得巨额的岁入。
在马木留克王朝时期,一些大商人、银行家广有钱财和特权,成为埃及社会中除马木留克外最有财势的阶层。他们的贸易范围达到印度洋海岸诸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南部。在非洲大陆,他们的贸易活动亦扩展到埃塞俄比亚、努比亚,甚至西苏丹地区。他们当中的豪富者资本竟达百万第纳尔以上。他们的商船队拥有数以百计的船舶,活跃在红海和印度洋。他们的代理人则驻留在这一广大地区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城市和海港。他们组织了同业公会,他们与意大利的商号订有巨额贷款的合同。
和它以前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经过一段繁蒙之后,马木留克王朝也逐渐走向衰败。它的统治集团日益耽于奢修豪华的生活,不再关心农业生产及水利事业,反而加重农民的负担,进行赋税苛敛。农民逃亡或反抗,军事采邑制也逐渐衰败。
王朝的财政收人送更加依赖工商业,尤其是过境贸易。十三世纪初,一般过境商税额为15%,到十五世纪初则增长到35%。另外,封建国家的专营政策也越来越横暴。例如,1429年发布的素丹命令,香料改由国家垄断,禁止私人出售香料给欧洲人。素丹还强迫大商人高价购买专卖货物,否则便以没收其财产相威胁,因而严重打击了工商业,使许多大商人携资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