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北部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取样调查记行

2014年6月3日~4日,陇西公、陈海东、罗婧、左亚超等一行研究人员,赴广东北部和东部进行稻纵卷叶螟取样调查研究。从广州南校园出发,先后经花都、韶关、赣南、河源、惠州等地,返回广州。沿途各地(广州花都山镇,广州花都赤泥镇,韶关曲江马坝镇,韶关南雄乌迳镇,韶关南雄湖口镇,河源和平合水镇,河源东涧头镇,河源东灯塔镇,等),深入水稻田进行取样调查。期间,顺访了位于韶关的千年古刹-南华寺。返程途径惠州时,突发大暴雨,道路积水、雨雾迷蒙、举步为艰;临近广州时,乌云退去,西方天空出现大片绚烂无比的七彩晚霞,为此次取样调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主要的和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该虫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为主,一生可食叶5~6片,多者可达9~10片稻叶。除为害水稻外,稻纵卷叶螟还可取食玉米、大麦、小麦、禾本科杂草等。稻纵卷叶螟幼虫分为5个龄期,1龄幼虫取食心叶或心叶附近嫩叶鞘的上表皮和叶肉组织;2龄幼虫爬至叶尖或近叶尖的叶缘处吐丝,卷起叶尖;3龄幼虫纵卷叶片,形成明显的束腰状虫苞;进入4至5龄后,虫苞膨大,取食量剧增,被害叶变枯白,导致叶片光合作用减弱。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幼虫危害水稻上部功能叶片,影响稻粒灌浆,致使结实不饱满、空瘪率增加、干粒重降低,减产20~30%,严重的达50%以上,每年造成的水稻损失在7.4万吨左右。稻纵卷叶螟最多每年可发生11代,南方稻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代数较多,往北逐渐减少。在广东省危害最严重的是第三代和第六代,第三代6月份发生,主要为害抽穗期早稻;第六代9月份发生,主要为害晚稻。

取样时,在水稻上寻找和采集有稻纵卷叶螟幼虫虫苞的叶片。将虫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虫苞分装于不同保鲜袋中,带回实验室单独饲养;另一部分在田间剥开,将单头幼虫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满95%乙醇的EP管中。每个地点取样数十头左右,装入测序袋中,做好标记,带回实验室后放入冰箱中保存备用。在采集标本和普查过程中,记录有关信息包括: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省、市、县、乡、村、地块或场所),水稻品种、生长阶段,危害情况(包括为害部位、虫态,为害程度和为害状等),发生面积(通过调查或查询有关人员获得较准确数字),等等。

此次取样调查,旨在深入研究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CnmeGV)的流行病学及其基因组学。

2014年上半年,广东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局部重发生,发生面积1800万亩次(下图,参考广东省农业厅资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