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溪书院的前世今生——何本禄

潜溪书院的前世今生

文/何本禄

“书院”出现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年间(713~741),唐、五代是我国古代书院的草创时期,书院作为学校模式得以发展主要是在宋代,两宋期间全国书院达700余所。

嘉靖年代文化走向繁荣,士大夫纷纷创建书院,倡导讲学之风。

清初统治者为维护初建政权,压制舆论,并规定“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徒,空谈废业”。后来清统治者在汉人洪承畴帮助下,“习汉文,晓汉语”,意识到求长治久安必须“因其俗以柔其”,对创建书院的政策,由严格控制转变为积极发展。雍正年间,令各省建立书院,全国书院猛增到近3900所。

华阳濳溪书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书院创始人安洪德,出生于山东聊城,乾隆年间任华阳县令。安洪德通过书院读书、出仕,经历了科举制度的大考验,深知科举制度的重要性,在担任华阳县令时。目睹县内寒士入学无门,世隶贫穷,只有办字才能帮寒门子弟出困境。

择胜地、立精舍、聚群贤、建书阁这种办学跟修身的方式,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状态。安洪德在任华阳令时,发现成都《潜溪书院》不能满足学子们的需求时,就想在成都附近再建一所《潜溪书院》,安洪德通过多次走访都没有找个一个好地方,一天在县衙门与一乡绅聊天。方知离成都不远的华阳有一所祭祀明代大文豪宋濂的祠堂,安洪德喜出望外,带着县丞在华阳进行调查,仔细察看了宋公祠堂,这个祭祀宋濂的祠堂达数百亩。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他不是华阳人,为什么在华阳有祭祀宋濂的祠堂呢?这里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宋濂是明朝文臣之首,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曾这样评价宋濂,“古人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若宋景濂者事联十九年,而未有一言之伪,诮人之短,宠辱不惊,始终无异,其诚君子矣乎?匪止君子,抑可谓之贤者矣”。可见宋濂在明代开国文臣的历史地位。但在明洪武十年,因受人牵连被流放到茂州(即今天的四川茂汶羌自治县),途中路过四川夔门(即今天的重庆奉节县),生病不起,辞世于夔门,享年七十二岁。

宋濂在朝时曾经教过皇太子和王子们,当时镇守成都的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也是他的得意学生。为报答老师的教书之恩,朱椿将宋濂的尸体运到成都,厚葬于成都东城静居寺侧,将静居寺改为报恩寺,并亲自前往祭祀宋濂。目前成都市内的宋公桥街以及静居寺,这里有一段与一代大文豪宋濂的相关史实。早年的宋公桥街,旁边有一座宋公桥;清朝为了彰显满汉友好和睦,崇尚礼义国学,静居寺一度成为华阳县的书院,别号为“潜溪书院”。

安洪德在考察宋公祠时,发现祠堂在明末兵乱后又被寺僧侵占,就派员鼎力厘清,重修祠宇,将宋公祠改为“潜溪书院”。众多的知名学者来此执教,前往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真是盛况空前,“潜溪书院”与当时“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后因清末民初战乱不断,“潜溪书院”被废停办。

故事的后来,华阳人始终忘不了曾经辉煌的“潜溪书院”。

改革开放的盛世华阳,为了纪念先贤安洪德,树历史丰碑,籍公义,安民心,重新修建了万余平方米的安公广场,广场上耸立着安洪德的铜像,在广场看台的下面,重新恢复了华阳《潜溪书院》,《潜溪书院》进出两道门,两道门外都有“潜溪书院”四个大字,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题字的人书法功力浑厚。走进《潜溪书院》,你会发现它的格局开放、大气,头顶是颇有现代感的不规则圆形吊灯。内的环境优雅,装修简单而适用耐看,几何串灯,原木书架、书桌、地板,给人温馨之感。室内的中间有两道梯步直通安公广场的锦江河边,新鲜空气直扑室内,晴天有阳光落下来,下雨听见雨伞声,黑夜看漫漫星空……想一想多少有点浪漫。室内不仅有近5万册图书陈列,还有社区手工工艺品展示,以及华阳人书写的文章和故事也得以展示,华阳老年人协会编辑出版的《诗文华阳》1、2、3辑也醒目的出现在展览台上。今天的《潜溪书院》成为了新的文化地标,天府新区图书馆、华阳文学社等文化单位的牌子都挂在书院的进门口。《潜溪书院》它以书为媒,成为城市文化约会地,为华阳人提供精神食粮;它似小小橘灯,在锦江边上发出醉人而温和的光芒;它以美好、静谧,令人一种错觉,仿佛回到了200多年前,学子们读书的美好时光。真是:千百学子喜满怀,潜溪书院春常在。

又曰:游人驻足双臂赞,潜溪书院换新颜;书香社区绘蓝图,安公丰碑重展现。

华阳《潜溪书院》的重建,它不仅体现了华阳人对尊师重教的重视,更让感受到华阳的深厚文脉在这里代代相传。这个文脉的传承,它最核心的元素是人,一代又一代不断涌现出来的优秀文化人,才是华阳文脉得以传承的关键。在华阳这块文化内涵的土地上,清末民国初的著名学者颜楷,近代的红色著名诗人戈壁舟,著名画家朱竹修都是从华阳走出去的名家大咖。

无论从历史角度还从文化角度,颜楷都是值得铭记的华阳人。颜楷在清末的时候,考取了日本留学生,留学后被赐进士出身,后又进了瀚林院,是个大文学家,也是个大书法家。现在成都市人民公园耸立的辛亥革命保路烈士纪念碑,有一面的题字,就是颜楷手书的,他写的是魏碑体,字体雄健遒劲,不愧魏碑天下第一。民国成立之后,颜楷就不问政事,专门以卖字画为生,每天都在成都的三巷子写字卖字画,收入的钱三分养活自己七分捐给慈善行业和救济穷人。颜老的这种风骨当时被许多世人敬仰,令我们当今的华阳人感叹不已!

戈壁舟原名是廖信泉,在1939年奔向延安,考入了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毕业后做过新华社前线分社的随军记者,当过边区文艺期刊《群众文艺》的编辑和《延河》的主编,解放后担任过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兼秘书长。戈壁舟一生著述作品丰厚,其代表作有《别延安》《延河照样流》等。在《别延安》中他写道:

五月里天刚亮的延安城

延河的水是那样的明

水里的塔影是那样的俊

我耕种过的山头是那样的亲

我在这里受了十年教养

别离时有说不出的心情……

戈壁舟的诗不仅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严谨含蓄,同时还吸取了民歌的生动和顺口,创出了一种新的情感形式,深受文学者的喜爱。

被重建的《潜溪书院》,已成为一棵下至社区上到国家的璀璨明珠。社区坚持“文化自信”,对书院进行了精心管理,服务工作有条不紊,书院秩序井然。在书院内其味无穷,在这里看书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传统的好学的气韵还保留着,同时融入了现代的时尚元素。华阳老协的华阳文学社的成员视这里为家,经常在这里开展文学作品研讨,交流信息,切磋文字,流连忘返。一位文学社的成员经常到书院看书学习,文学创作水平明显提高,他深有感触地说道:“潜溪书院是个好地方,它能使你闻到书香,听到安静,看到从容,不惧岁月波澜”。在书院里交上10钱,泡上一杯清茶,不仅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还给你出示了募捐善举,籍公义的证明书,此举真是感人肺腑。

歌舞可解愁,诗书可消忧。我时常进出安公广场,书院也是我经常去的地方。一进书院就闻到翰墨书香,在这儿,手捧一本书不知不觉就度过大半天,在书中遨游,灵魂在此幽居,闲暇时光就这般美好。

特别是在深秋,在书院坐久了,可从书院的中间通道梯步拾级而上,走到锦江边,漫步看秋天日出,河对面的生态公园显得格外壮观秀丽,“山明水净叶来霜,数树深红山浅黄。”,层林尽染,天高云淡,云卷云舒。《潜溪书院》外景的美,已被我收藏在所写诗文中,也藏在所绘的画卷里……

作者简介:

华阳老年人协会文学社社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