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7月21日,安徽省统计局即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省的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安徽省生产总值17551.1亿元,同比增长0.7%。
根据此前我们安排推送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27省份GDP:16省份正增长,11省份负增长》一文中总结整理的同期全国各省的经济数据,安徽省位列全国第九位,介于第八位湖南与第十位湖北之间(截至最新,已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省份增加至30省,安徽全国排序锁定不变)。
综合安徽省经济半年报,对比同期全国各省份及同体量省份数据,我认为在上半年国内疫情综合影响之下,安徽省经济整体表现中等偏上。
上半年,安徽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1152.3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7126.2亿元,增长0.8%;第三产业增加值9272.6亿元,增长0.4%。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快于全国3.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一季度同比下降3.7%转为增长0.4%。
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由一季度同比下降11.1%转为增长1%,快于全国4.1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56.5亿元,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个百分点、比全国低7.9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48.1亿美元,由一季度同比下降4.2%转为增长5.5%,居全国第4位。
上半年,全省财政收入2992.3亿元,同比下降7.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
综上我们发现,上半年安徽省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投资和进出口总额方便表现优异,位列同期全国各省前列。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在于社会消费和财政收入两项,而伴随着全面的复工复产,此两项数据有望在下半年迅速回调至正常水平。
那么我们了解完全省整体情况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上半年安徽16地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情况。在近日由铜陵发布官方平台推送的关于该市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推文中,详细列出了安徽全省16地市上半年GDP数字以及增速。借此,我们得以了解到安徽各市的经济成绩——
简单来看,安徽省16地市上半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合肥、芜湖、滁州、马鞍山、铜陵。其中合肥和芜湖作为安徽省正副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较为突出。滁州、马鞍山、铜陵三市,则是经济增速较为突出。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依旧还是安徽省16地市中排在前三的地市合肥、芜湖和滁州,这三市对于安徽经济表现,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合肥
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生产总值达441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2%,较一季度加快10.0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6亿元,与上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1487.7亿元,同比下降1.2%;第三产业增加值2813.4亿元,同比增长1.1%。
上半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比前5个月、一季度分别加快2.9和11.4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实现产值203.53亿元,同比增长0.1%,比一季度加快9.3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下降5.5%转为增长1.1%。
芜湖
上半年芜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6.78亿元,同比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5.91亿元,增长1.0%;第二产业增加值816.90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843.97亿元,增长1.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由一季度的下降3.2%转为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1%,在前5个月累计下降的基础上,首次实现正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0.74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3个百分点。全市进出口总额4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7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5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同比增长4.5%。
芜湖市第二季度经济复苏情况同样表现突出。同一季度相比,GDP、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降幅收窄6.3和1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别提高2.3和3.3个百分点。
与全国、全省比,全市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和0.5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4和0.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国3.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全国、全省少降8.1和0.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2和11.1个百分点。
滁州
由于截至发稿前,滁州官方口径的2020年上半年相对详尽的经济运行数据尚未公布,这里我们不妨就以滁州统计局此前公布的1-5月份滁州经济运行情况作为参考。
之所以该数据同样具有较高的参考性,在于疫情后滁州市复苏情况整体较好。1-5月滁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即已全部实现正增长,且各项增速居全省前列。
1-5月,滁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速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居全省第2位;实现限上消费品零售额116.1亿元,同比增长0.9%,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实现财政收入163.4亿元,同比增长0.5%,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
为什么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代表的安徽省地市,能够在形势十分艰难的2020上半年,取得相对优异的成绩?
核心要素还是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三点的同时得力。天时方面,伴随着2019年末安徽省最后几个地市集体入长,长三角区域正式被扩容到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全新阶段。经济体普遍较小的安徽各地市,迎来了各自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转折点。
地利方面,我们发现近些年来安徽省内除省会合肥外经济发展表现最突出的几个地市芜湖、滁州、马鞍山等,无一区位优势不明显。靠近江浙,是最早一批入长安徽地市;同时身处南京都市圈和安徽都市圈,率先享受到都市圈基建红利;交通发达,凭借高铁来往长三角重要枢纽南京市尽数在一小时之内。
人和方面,也是我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安徽各市形成了大发展方向统一,小发展方向特色的共同思路。所谓的大方向统一,即在全面融入长三角这一大方向上,安徽各地市均保持了较高的认同性,事实上这对于过去几年安徽省近乎跑步全域入长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而在各市的小发展方向上,安徽各市又各具特色。此前已经被诸多媒体报道的合肥市押注科创发展方向,目前斩获颇丰的报道这里我们就不再累述。
皖南重镇芜湖市方向则显然不同于省会合肥。凭借区位优势,在发展方式上充分参考苏南模式,在皖南走出了小城均富的道路。在交通上次成为皖南区域小枢纽,民营经济打出徽商新招牌后,芜湖省内副中心的地位逐渐得以坐稳。
再看滁州和马鞍山,与长三角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南京的直接接壤,就决定了二市必然要走加入南京都市圈,凭借地缘与成本优势招商引资,以大项目拉动城市走过城镇化、工业化早中期阶段的路线。目前经济增长表现最为突出的滁州,自上而下全面对接南京的态度一以贯之,目前地区经济发展亦取得了应有的回馈。
从经济增速来看,滁州市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了3.1%,充分结合上半年国内经济大背景来看,这样的成绩尤为可贵。根据滁州市上半年完成的1413.73亿元的生产总值,今年年末冲刺3000亿元将大有希望。
与此同时,芜湖市冲击4000亿元生产总值,合肥市冲击10000亿元生产总值,虽然今年年末未必能够实现的,但是明年基本上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届时,不仅仅是安徽省城市梯队结构将明显得到显著优化,长三角综合实力将再次提升至全新台阶。
从安徽的经验来看,长三角未来的天花板之高,远超过绝大多数人的想象。将长三角保守地认为仅限于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的想法,一如曾经认为长三角仅限于苏南浙北区域一样,仍是十分狭隘的。
顺长江逆流而上,广袤的长江经济带与长三角核心区的联系还有极大的增强空间;顺淮河、京杭大运河连接起的广袤区域,包括许多传统意义上认为的北方土地,同样在未来有待全面与长三角互融互通。
长三角成功经验众多,但其中最为宝贵的一点,正是在于区域性均富的发展思维与模式。从最早的苏南浙北不足十个地市,到屡经扩容至今天超过四十地市,均衡发展、阶梯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理念从苏南扩散到苏北,从浙北扩散到浙南,又从苏南浙北扩散到皖南皖北。未来,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大。
区域经济的最终发展目标,应该是大城有大城之繁华璀璨,小城有小城之幸福宜然。我们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上一直追求的所谓腾飞与复兴,其核心正是让全体国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最终得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