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坦克中,T34的造型是比较奇特的,其前置装甲不像大部分坦克那样方方正正的,而是以一个角度倾斜的,厚度也仅有45mm,给人一种一打就破的感觉。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T34这么设计有什么独到之处。
在此,人们不应该嘲笑T34总设计师科什金愚蠢,而应该赞扬它极度的聪明和超前的设计理念。T34坦克看似一戳就破的前置装甲,其实防护性能特别的优秀,这种倾斜的设计可以让45mm的装甲发挥出几倍匀质装甲板的防护能力,还可以直接免疫掉小口径的炮弹,将其直接产生金属共振从而弹飞,不过面对大口径炮弹和穿甲弹则同样无能为力。
其实T34采用倾斜装甲也是一种无奈的做法,在它刚刚定型生产的时候,恰逢德军全线进攻苏联,造成苏联电力短缺,尽管有大量的铁矿石,但因为缺乏电力,优质钢的产量并不高,这使得苏联人不得不用较少的钢铁想办法制造优质坦克。这时,天才设计师科什金提出了倾斜装甲的概念,并通过自己设计坦克的天赋,完美的平衡了火力、防护性能和机动性,划时代的T34-85坦克也诞生了。由于其性能优秀,生产工艺简单、资源耗费也不高,所以得到了大量的生产,即便战争后期苏联已经不缺钢铁了,它的产能也没有变低,反而越来越高。
从T34的设计结构角度来看,倾斜装甲也很有必要存在。T34的悬挂方式为克里斯蒂悬挂,这种方式本身的强度就不高,负荷也不大,加上T34由于空间限制而纵向放置的发动机,因此本就不宽裕的空间更加不足,可以分给炮塔的少之又少,所以T34的炮塔非常靠前,后来为了面对从德国“动物园”里出来的越来越厉害的坦克,T34的主炮口径也提升到了85㎜。
此时,T34的炮塔已经大了一倍,重量也重了不少,车体前方负重本身就超载,根本不可能承担多余的重量,所以也不可能加厚前方装甲,还得削减,否则全车的可靠性都会降低,故障率也会升高,在此背景下,T34前装甲被改为了倾斜式。同样遭遇的也有德国的4号坦克。
最后看一下美国的M4谢尔曼坦克。这种坦克的悬挂设计多种多样,可靠性也强过T34。M4的本身空间都比T34大的多,不存在炮塔靠前问题,发动机动力也不错,不必纵向放置,所以后来美国人可以随意加装前装甲,制造出M4A3E2这样的巨无霸,前装甲厚度高达120mm,基本所有德军火炮的攻击都能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