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法华经》关于这方面论述: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世尊讲说法华经时,有四众弟子五千人退离法华道场。这些弟子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有如此的造作行为?他们的前世今生如何?将来果报如何?法华经中佛有说明(怕后世我们造业,因此佛说),我等佛子须警觉注意,避免犯同样错误,也要警觉周围环境,遇到这样的修学者,应觉知观察,了了清明,若能劝说修学法华便好,若不能劝说,至少不被其言说影响,再遇机缘劝说。
以下是法华经原文,我们从各品中摘选出来,供养大家,也是回答以上的问题,记住,听佛说,照佛指示的做,一切的问题要回到佛陀的教典中寻找答案,要回到法华经当中去找答案,这个答案才为可靠,才值得我们消耗时间地去学习他,去践行他,时间就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有限,每消耗一格的时间,就是消耗一格的生命血液,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生命的问题,有人拿这些生命血液去换取业障,生命耗尽,业障不息,终受缠缚,不得出离。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计我见者 莫说此经
凡夫浅识 深著五欲 闻不能解 亦勿为说 若人不信 毁谤此经
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 或复颦蹙 而怀疑惑 汝当听说 此人罪报
若佛在世 若灭度后 其有诽谤 如斯经典 见有读诵 书持经者
轻贱憎嫉 而怀结恨 此人罪报 汝今复听 ……
【法华经.化城喻品第七】“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 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 得闻是经。惟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法华经.劝持品第十三】恶世中比丘 邪智心谄曲 未得谓为得 我慢心充满 或有阿练若 纳衣在空闲 自谓行真道 轻贱人间者 贪著利养故 与白衣说法 为世所恭敬 如六通罗汉 是人怀恶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练若 好出我等过 而作如是言 此诸比丘等 为贪利养故 说外道论议 自作此经典 诳惑世间人 为求名闻故 分别于是经 常在大众中 欲毁我等故 向国王大臣 婆罗门居士 及余比丘众 诽谤说我恶 谓是邪见人 说外道论议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诸恶 为斯所轻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轻慢言 皆当忍受之
【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 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 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注解:阿练若:又称阿兰若,梵语,华译为寂静处,是比丘居住的寺院总称。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是印度四姓中最上位僧侣、学者阶级称谓,为古印度一切知识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最胜种姓。古代印度社会洋溢着浓郁的宗教气氛,祭司被人们仰视如神,称为婆罗门,源于“波拉乎曼”(梵),原意是祈祷或“增大的东西”。为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
与佛教的异同在于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
现在有些劝人学小乘法,学简单法,说什么:你的根器不够,要从基础学
起,一步步上来,咱们哪能成佛啊,我们还只是罪业凡夫…这些说法与佛在法华经上的说法完全相背离,非佛说,误导大众,断众慧命而不能自知,可怜可惜,细细观察,莫不是当时法华会上退场之众?
【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法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
末法时候能读持法华经者,具足了一切的供养功德,若不能读持此经者,还需要修很多很多的供养最后进入法华才能具足供养。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 如是虚妄授记。’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势!于汝意云何?尔时四众常轻是菩萨者、岂异人乎?今此 会中、跋陀婆罗等五百菩萨,师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优 婆塞,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者是。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大饶益诸菩萨摩诃萨,能令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诸 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遇法华经,即是学佛成佛因缘到。现在有像经中四众一般,心中随行烦恼、业障现起,不愿接受,而常远离,不读持本经,不亲近善友善知识,会是当年法华会退场之人吗?千年虽逝,生死轮转,故地重游,旧貌新颜!
【法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 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 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衒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 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复不为嫉妒、我慢、 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 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 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法华子按:经文不难看懂,关键是人不看。一个讲经说法的人,不读不看法华经,一切言说不圆满的。特别是有了般若智慧,具有唯识种智的,一定要至少读30部法华经,好好想想,法华经是不是般若、唯识的更好说明。法华经是佛智慧,法华经是般若、唯识智慧的极大成者。成佛的法华是佛说,任何人没资格说成佛的还有其他。读持法华经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断我见更快,读法华经诵楞严咒,佛会告诉你这个时空断我见最快的方法的。
佛在法华经说诸法十如是,第一个说:如是相,好好读法华经(听人讲不行,自己读),应该明白的,法华经是在性见相的经法。法华经五次说:佛灭度后后500年的预测,大家看看,你今天的一切在佛的预料之中吗?
还有18年结束后500年。为什么是18年,因为会有不少的人注解、解释法华经,就像惠能大师说当时金刚经就有800家注解,等法华经也有800家注解时,就难有人开悟了。
现在也有不少人在注解法华经,不过能解如来真实义的太少太少,最怕的是号称懂得唯识的人解释注解,知道为什么吗?法华经说: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
今天修学金刚经、心经、楞严经的,太少有开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随处都有解释注解,人们天性的烦恼(懒惰),看这些注解解释,不待要自觉自悟了,看看华严经说的为什么七住菩萨明心,十住菩萨少见佛性,你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