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称发现大理漾濞地震前异常?国家地震局专家分析地震前兆现象

云南漾濞地震发生之后,成都一科技企业公开宣称,该企业的“地灾之眼”卫星互联网平台在震前就发现了当地长波辐射宏观异常。2020年,该平台承建了“云南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项目。

5月22日,该平台一位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表示,地震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对地震影响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进行快速评估,用以支撑灾害应急救援阶段的救援力量调度、次生灾害防范排查等工作。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是一家从事商业卫星运营与遥感数据服务项目的企业。针对该企业的宣传,国家地震局一位专家表示,很多地震都有一些前兆现象,但表现方式经常又不一样。“这次是这种现象,下次是另一种现象,另一场地震又是一种现象”,地震预测难就难在这里。

因此,专家认为,该企业这种发现,是否对以后的其他地震预测有参考价值还有待观察。目前,探索地震预测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地灾之眼”的震前发现

10天前,该企业称,其“地灾之眼”就发现了云南大理一带“长波辐射宏观异常”。

据企业相关负责人的介绍,所谓“长波辐射”就是由于地表岩石挤压变形或地球放气等原因,地震发生前数日或者数月会存在温度场的宏观异常,温度场的宏观变化可通过遥感的手段,在长波辐射数值变化趋势上有所反映。

据该平台提供的相关信息显示:“地灾之眼”平台根据长波辐射宏观异常分析发现,云南漾濞一带长波辐射涡度在5月11日出现异常,次日异常衰减,5月13日异常再次衰减。5月14日异常范围增大,但程度减弱。

根据该平台的记录:5月15日,异常再度增强,5月16日异常达到峰值,5月17日再次出现衰减,5月18日异常较前一日增强,5月19日震中周边异常消失。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地震。由此,该平台认为,震前10天捕捉到显著长波辐射异常,结合此次地震发生,两者具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该企业称,地震发生之后,他们第一时间对于地震影响区域内,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进行了快速评估,用以支撑灾害应急救援阶段的救援力量调度、次生灾害防范排查等工作。

他们还发现,在震中50km-75km的云南云龙县隐患点分布聚集,且历史年均形变量大于10cm的隐患点也主要分布在此区域。他们认为,该区域震前就属于具有较大年均形变速率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强震发生后,更易于发生地震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

澎湃新闻注意到,“地灾之眼”卫星互联网平台属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商业卫星运营与遥感数据服务的项目。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显示,2020年8月21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发布 “云南省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中心”项目招标结果,该企业控股孙公司成都星时代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中标。该项目属于云南省新基建重大项目之一。

国星宇航称,这一项目面向云南省全境,持续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普查与详查工作,以卫星为手段,对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全域范围的定量分析和评估更新。

能否用于震前预测有待观察

对于该公司发现“长波辐射异常”的问题,国家地震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这家公司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他没具体了解过。但中国地震局之前发射过一颗卫星叫“张衡一号”,这是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它大约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地方,主要为了发现电离层。

该专家说,空间的电离层和地面的地震有一个相互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原理到现在还没完全弄清楚。有的说是声重力波造成的,有的说是电磁感应造成的。但地震之后,电离层确实是有扰动现象的,有时发生地震前也会发现电离层扰动。因此,他不清楚这家公司所说的“超长波”到底是什么,也不好太多评价。但就“张衡一号”发现地震前后电离层扰动的情况,其实也有一些争议。因为有研究电离层的专家认为,人们可以在电离层找到想要的所有东西。

整个科学界其实对地震预报都没有完全突破。该专家表示,现在很多人都说地震前发现某方面的异常现象,但据他所知,这些其实也和他们在地面寻找前兆现象一样,还没有一件是能够完全对应得上的。即使地震前发生发现一些现象,也说明不了问题,科学是需要反复验证、证明,假使每次地震次次都有这样现象,才可以说是有价值的发现。

这位专家对“长波辐射是由于地表岩石挤压变形或地球放气等原因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表示,现在是存在这种说法,但说的都没有道理。没有证实地球到底怎么放气了。因此,这家企业的发现对于地震预测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他不好评价,这个有待观察,“他们需要拿出依据和报告来”。

不过,这家企业宣称在地震以后快速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专家认可。地震之后,遥感卫星用处的确很大,特别是对灾害的评估,包括滑坡、道路的损毁情况了解都是非常有效,对抗震救灾作用和意义都比较大。

澎湃新闻注意到,“地灾之眼”平台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国星宇航基于卫星的长波辐射时间序列变化分析,可对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甚至强度等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但整体上,地震的预测仍是世界性难题。

2010年,武警官兵在老北川县城遗址区巡逻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资料图

2010年,武警官兵在老北川县城遗址区巡逻 。澎湃新闻记者 胥辉 资料图这位专家曾在汶川地震之后,对汶川地震的机理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地震前的确也有一些前兆现象,但也不能完全对应起来,没有普遍代表性。

不过,这位专家表示,目前很多机构和科技企业都在参与地震预测研究和探索,他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值得鼓励。

【对话】难以捉摸地震“前兆”和地下探索的困境

5月22日,澎湃新闻就目前地震预测方面的问题专门采访了这名专家。

澎湃新闻:现在对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哪些方法?

专家:目前地震科研领域在对地震预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继续寻找地震前兆变化,就是地震前地球表面的物理或者化学现象的研究,包括我们讨论最多的一些动物的反应等。另一个方面就是对地球内部的探索研究,就是深入地下,把地底下变化,常规动态等情况监视起来。

澎湃新闻:不少经历过地震的人都说,地震前很多动物有明显异常反应,这有依据吗?

专家:国家地震局从1966年到现在,一直想找一个完全和地震相对应的前兆现象,但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找到。

美国科学杂志也曾将寻找地震前兆列为世界科学难题,位列55位。但大家还是相信,寻找可靠的前兆现象,是地震预测的一个路子。

唐山大地震之前,无论从地震专业观测还是老百姓的记忆来看,动物反应都很厉害。特别是猪冲出猪圈的现象非常明显。但汶川8级地震之前,动物几乎没有反应。比如“猪坚强”地震前就没有明显的反应。

澎湃新闻:汶川地震当天,绵阳日报对老百姓反映大量蟾蜍集体出行,怀疑是地震前兆现象进行辟谣,但当天中午就发生地震了。

专家:我也注意到汶川地震之前,四川江油出现大量蟾蜍上路的情况,问题在于,5月份本身就是蟾蜍出现的季节,且汶川地震前后,其他地方也有过大量蟾蜍出现,也有很多人担心是地震前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

因此,也不能将此现象认为是具有普遍性的地震前兆现象。它可能就是前兆,也可能仅仅是某种巧合。

汶川地震前一天或当天,四川紫坪铺水库里水温出现变化,很多鱼都浮出水面,周边老百姓都去水库边抓鱼了,这些现象也是有的。现在地震研究机构也对地壳的温度变化进行探测。

澎湃新闻:也就是说目前并没有发现统一的,或者说在屡次地震中都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前兆现象?

专家:中国地震局对地球物理化学量的观测有上百种,观测这些在地震中期、长期是什么样的反应和变化,观测了六七十年,搞出了一个效能图,这张图大概给出了一个范围。

现在对地震反应比较多的还是电磁波、地下水的水位、还有地下水里面的化学成分,比如:氢、氡,以及地磁、重力等方面的反应多一点,大概都是对一个地区中长期的危险性会有一些指示。

因此,地震前兆一直是想搞地震预报人的一个路子,都想这么做,但很多时候又不行,所以有人将震前探索比做中医,这比喻不一定恰当,但它的确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它可能这一次地震是一种现象,下一次地震又是另一种前兆现象,另一场地震可能又是其他变化。而地震预报是个科学问题,没有反复的论证和验证证实,是难下结论的。

澎湃新闻:国星宇航说的“长波辐射”究竟是什么?

专家:对于地震的说法有多种,有人说是放气,还有说是地底下雷电造成的,但都没有证实。能够探测到地下结构的,主要就是靠地震波,它能深入到地底下,大的地震能深入到地心。地震波在不同介值下速度是发生变化的。所以,对地下结构的判断都是靠地震波的,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靠电磁波也只能探测到表层,就是地球表面的。这都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应用。

地震是地壳内部岩石突然破裂,破裂之前肯定会有物理和化学变化,但未破裂之前很微弱,地面各种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很大,因此我们很难在干扰当中观测到这些反应。这是寻找地震前兆困难之处。

所以,国星宇航说“长波辐射”究竟是什么,从目前看到的资料来看,还看不明白。如果他们说的这些现象,能够讲得出道理来,应该也算是一种地震预测的探索。

澎湃新闻:现在地震研究部门对地下探索主要是哪些方式?

专家:国家地震局和国土资源部,就是原来地质部的人,还有石油部门经常联合起来做一次大地下探测,在地下放炸药引爆,产生一个大概相当于两级三级的地震波,然后用大量的传感器接收进行一些地下的研究。

这就类似于给地球做一个CT,但CT不能天天做,在间歇期出现什么变化也是无法及时掌握到的。而且做一次需要动员很多人,很多力量,要花很多钱,是一个大工程。

所以,希望随着科技发展,能够不用花那么多钱和力气,就能够把地下的状态包括结构、物质变化,能够动态地展示出来。就像我们卫星看大气当中的云一样,它怎么变化都知道,咱们地震预测就好了。

因此,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寻找花钱少,又能把地底下的构造或者具体的物质的变化动态地探测出来的方法。

有人管这个叫地下云图,就像天气预报一样的云图,如果地下能够用探测的方法,每天做一次,每天对地下情况进行观察就好了。现在有专家在做这方面的实验,在云南也有实验站,也发现了一些地震之前,地下震动的波速的变化,但也坚持得不久,因为资金原因,也不可能长期连续做下去。

澎湃新闻:这算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吗?

专家:总的来说,目前对地震预报主要就两个方面,一个是表面的物理或者化学现象,另一个就是对地球内部,对地下的探索。但无论从空中看地球,或通过对地球表面的探测,还是想把地球内部的现象给找到,到目前为止,特别是针对地震,还没有找到真正很科学的方法。人类探索地震预测之路,任重而道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