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呼兰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39241平方公里,流经铁力、庆安、绥化、望奎、青冈、兰西、松北、呼兰8个市县区,转了一个超大括弧的左半边,最后在哈尔滨市呼兰区东南兰河屯一带汇入松花江。
这是一条萧红从来没有目睹过全貌的呼兰河,而今,生活在呼兰河两岸的,更是萧红从来没有见过的新一代呼兰河人。
8月3日一大早,又是一个燥热天,这一天,哈尔滨市呼兰区孟家乡副乡长姜成军按计划要下乡。
姜成军家是至今生活在呼兰的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唯一的亲戚,萧红的母亲叫姜玉兰,老姜家在呼兰孟家乡生活了7代人,按照辈分,萧红是姜成军的表姑奶。
三大重任
7点40分。姜成军每天准时进入办公室。
姜成军坐在电脑前,页面上正显示人口普查的卫星拍摄图,深蓝墨绿,可见房屋和田野。还有12天,是全乡人口普查上报区里的最后期限,他心里暗暗着急。
精准扶贫、统计、公路是姜成军肩上的三大重担。去年,呼兰区全部脱贫,人口普查也接近尾声,孟家乡唯一的通村公路也纳入计划。这些都扛过来熬过来了,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都将要在今年尘埃落定,然而,姜成军仍放心不下。
姜成军这些天一直在各村督促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距离上一次正好是10年,共31个大项,包括房、车、居住人口等。他今天的日程表还是下到村屯,检查督促人口普查和走访贫困户。
姜成军刚想关闭电脑,突然闯入两个农村妇女,也没敲门,进来就问:“姜乡长,我们的扶贫款什么时候到呀?”
姜成军连忙站起身:“3000元的小额贷款抱团发展加入合作社的扶贫收益资金,9月末才能到账户上。”两位妇女二话没说,转身就走。
姜成军认识她俩,知道她们早就问过村里了,只是不信,来问乡长,才觉得有准信儿。
祖祖辈辈生活在呼兰河畔,姜成军觉得能与大家一同奔向更美好的新生活是他最大的愿望。
下乡
姜成军的车,里外都灰突突的,一年有半年时间在乡下泥土道上穿梭。姜成军手法娴熟,一路颠簸,沿着乡间小路来到了孟家村。
路上经常遇到有农民模样的人跟姜成军打招呼,都没有客套。
“姜乡,去哪呀?”“嘎哈去?”
“下乡。”
这里的人都认识姜成军。
在金家村四家子屯,贫困户王亚辉家新修的房子,塑钢窗上面的胶条还没有摘下来,姜成军从屋里探出半个身子,用手摸着窗框,交代同去的村支书李长海,“把水泥再延延,上面有个地方发泡没打严……”
这是乡村为雨季突发状况的贫困户免费修缮房盖、门窗。贫困户房子修得怎样?亲自看过,姜成军放心了。
走进贫困户唐希和家的院子,18只大鹅呼扇着翅膀嘎嘎地叫着,旁边6只鸭子拽拽地走过身旁。
“帮扶负责人最近来没来看过你?”姜成军笑着问道。
“来过啦。”唐希和说,“你看,现在就差一块玻璃和门,还要再等几天运来。”
“两个月前,这18只鹅和鸭崽子还都是这么高。”姜成军把手臂垂到脚脖子比划着。“这些鹅和鸭子一年能‘对付’1000多块。”姜成军为唐希和粗略算了算账,大致加起来,能够达到脱贫的人均收入线上,嘴角飘过一丝笑意。
孟家乡13个行政村,44个自然屯,是呼兰区五大涝区之首,全乡目前419户贫困户在去年已经全部脱贫。孟家乡的一草一木,各个村屯时常在姜成军的脑海里过电影。
成功村
孟家乡位于呼兰河和其支流泥河的冲积扇上。在孟家乡第二排涝干渠,闸门已经高高提起来了,姜成军把手伸到泥河感觉下流速。作为泥河乡级河长,每年一到雨季,姜成军心里压着一块石头,吃不下、睡不踏实。姜成军看了看天空,今天这雨下不来。去成功村。
成功村是姜成军的帮扶村,这里的贫困户吴广军和本家爷爷吴义是他的帮扶对象。吴广军十年前在外打工,从塔吊上掉下来,大手术三次,干不了重活儿。姜成军今年拿钱给吴广军爷俩买了40个鸡雏和20个鸭雏,先让吴广军的媳妇在家里养起来,还把吴广军安排到村里的企业上班。
孟家乡有两家有规模的企业,承担着一部分帮扶的任务,接纳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干一些轻活儿。还有一些贫困户被村里安排到公益岗位,保洁员或者环境治理员,按月领工资。
在合作社的蔬菜车间,地上的大茄子堆成小山,吴广军正站在流水线上,把茄子一个个续进机器,茄子进去,茄子片落下来,这些将做成茄子干。吴广军每天的工资是100元。
火辣辣的日头落下去了,乡间小路上留下斑驳的影子。姜成军发动了车子,抬头看了看道路两旁的玉米地,表情有些舒展。一阵风吹过玉米地,传来沙沙的声响,风,传递着花粉,传递着丰收的信息。挺拔的玉米正在灌浆,不出意外的话,这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陆少平
摄影:刘项 荆天旭
编辑:李航
责编:邓伟
审核:王巍
统筹:林青
监制:包民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