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易,难免遇到各种麻烦。麻烦一来,怨气跟着来。心窄一些的,因怨成恨,生出许多是非,干的事大都损人不利己。有的则叫上三两好友,撸撸串,喝喝酒,嬉笑怒骂,一舒胸臆。更有那闷骚一些的,譬如作家,挥笔成文,或婉约,或犀利,针锋相对,指桑骂槐,任君品鉴。王小波自然属于这最后一种。
老王的文风爱幽默。读他的作品,就像一个顽童挠你痒,非让你笑出来不可。《红拂夜奔》幽默了全书的99%,在1%处正经起来,酿出一股悲凉。他借风尘三侠的典故,讽刺了一些人和现象。这些人和现象犹如一根烫红的烧火棍,从咽喉插入他的肚子,烤炙着五脏六腑。王小波要写出来,用文字呐喊,要跳着脚破口大骂,但正如他本人在《积极的结论》中写的:“我始终向往积极、乐观的东西。”所以,即使这些糟心事弄得他心烦意乱,恨不得扯出来甩到地上,再啐一口唾沫,他依然要用轻松愉快的口吻说出来,这是属于作家的倔强。他用那些古怪的文字创造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将独特的幽默感化作一张蜘蛛网,渗透到小说的方方面面。翻起一片瓦,踢开一块砖,喷涌而出粉的、黄的跳跳糖,含在嘴里,刺痛你的心,他却躲在一旁偷笑,让你又恨又爱。
小说大致讲了两个故事,表达同一种意思。你甚至能从两个故事里找出相似的人物。篇幅上,写李靖长,写王二短,比例大概三七开。作者将那位大唐名将的陈芝麻烂谷子捣碎了,再调和,绘出自己的构想,也将数学老师王二的香-艳经历削成无数片,鸡贼地塞进李靖的故事里。当你将线索一点点拼凑成“中年挫男王二和一个漂亮女人合居,似乎要发生点什么”就已经入彀久矣,憋着劲儿非读完不可,然后在第六章得到终极释放。讲道理,两性关系永远是小说最吸引人的要素,王小波深得其中三昧。叙事上,小说采用倒叙、插叙、多线交叉等手法,层次分明,有点结构现实主义的意思。到头来,写法的花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风尘三侠的借尸还魂,还是为了引逗出心里的那点牢骚,就像吃鸭肉卷饼,咽下大饼鸭肉甜面酱,萦绕不去的还是那口葱臭。
总体上,小说里的人物缺乏鲜明的个性,因为王小波并未将视野下沉到具体的某个人。他始终关注着在社会大环境下,某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在我看来,李靖和王二是一类人,有才华但不得志,等受到“领导上”的重视,他们就变成拉磨的牲口,“功名利禄”成为套在脖子上的缰绳,越卖力气,越难以呼吸。红拂和小孙是一类人,一开始随波逐流,后来有了叛逆意识,咬着牙要做一些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事,结果便宜了那些老-流-氓。皇帝和加州伯克利是一类人,是地位崇高的“领导上”们,也是作者着重抨击的对象。这本小说也给那些大人物提个醒,不要被表面的恭维所蒙蔽,背地里的编排往往让你不寒而栗,文字是一柄利器,即使日后进了棺材,也会变成耗子啃你的小兄弟。虬髯公则是一个异数,他暗恋失败,官场失意,走投无路下,流窜到扶桑,反而成就一番事业。作者当初写来存着贬斥之意,如今再看,倒有几分正能量了。
几年前,我会时不时逛一逛陕西省图书馆,和《红拂夜奔》的邂逅就发生在那里。我认为,逛图书馆就像吃自助餐,而《红拂夜奔》就是一块上好的牛排,质地紧凑、扎实,切下一小段文字细嚼,满嘴滋油,韧劲十足。前一阵重温一遍,又有了新的感受。一本书值得读第二遍,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幸福。我相信,写完《红拂夜奔》的王小波内心是幸福的,那似大河奔腾一样的思想至此汇入湖泊,暂作歇息,随后奔向更远大的地方。我们骥随其后,拾起他一路欢脱洒下的金粒,由衷欣喜,有牢骚的王小波可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