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有史以来人人都叫他纣王,但是小编却要称它为帝辛,大家也可以叫他殷受,这是他的名字。春秋之前的古人名字都有很多,有的随着居住地和官职的变化,姓氏都会随之变化,因此史学界也没有对帝辛有一个准确的名字。但是叫他商纣王,肯定是不合适的,为什么呢?因为纣这个字是周朝恶意加到他身上的。纣和桀一样,属于恶谥,纣这个字,小编觉得放到帝辛身上,很不合适。
帝辛天资聪颖,性格也好,看事情有远见,而且能文能武,有搏猛兽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他的父亲帝乙从小就很喜欢他。他是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当时还是还没有称帝之说,所以王是当时最高的职务了。他在位29年,由于历史悠久,当时社会文化水平的限制,流传下来的文字实在太少了,所以历史给了他很多的不公平。
商朝的君主是以天干地支命名的,从开国君主商汤帝祖甲开始、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一直都这样称呼,从后来的甲骨文和相关的资料来看,他们的这样命名,似乎跟商朝的宗教有关系。
周朝文王和武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周朝,为了重点表达自己的合法性,合理性,给帝辛追封了纣王这个谥号,纯粹的侮辱和蔑视。因为纣的主要意思就是残义损善。
众所周知,周文王姬昌谋划奇兵,武王姬发领兵伐纣,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死伤无数,最终,商朝灭亡,周朝建立。那帝辛为何会失败,最终导致亡国呢?
从古到今,一直都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是大家都知道的,封神演义说:帝辛在位后期,暴虐无度,宠幸妖妃,刚愎自用,居功自傲,奢侈享乐......建鹿台、造虿盆,修建酒池肉林,豪华园林和宫殿,弄的国库空虚,然后杀忠臣比干、囚禁箕子,倒行逆施,失去人心,还有连年征战外族,国力衰竭。如果这些都是真的话,那商朝还不亡,真是没天理了。
第二种说法是当时的政治体制问题,政治糜烂,导致诸侯大分裂;连年征战异族,兵力损耗过大;周族为了生存,借机起兵讨伐商朝;然后在牧野的一场大战,商朝的俘虏兵临阵倒戈,致使牧野之战大败,商朝元气耗尽,最终败给周武王。
当然了,终究是一个说法,现在说这些,也没有有力的证据了,而人们也被封神演义带的太偏了,想要为帝辛翻案,根本不可能。
小编只在这里说几点自己的见解吧。
首先,作为一个当了29年君主的有能力的人,把他说的这么坏,这么无恶不作,显然是不公平的。商朝不是帝辛一个人说了算,如果他真的恶毒成这样,不可能让他在位29年这么久。大家觉得呢?小编认为,帝辛的这些罪状和恶名,是几千年累积而来的。细看历史就会发现,随着3000年来的时间推移,帝辛的罪孽才变得越来越多,名声才变得越来越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知识分子们的“网络暴力”。具体总结了一下几点。
1:西周——文王和武王为了明确自己统治地位的合法性,必须把商朝君主说的天怒人怨,这样自己才是替天行道。这是历史对帝辛放的第一枪。
2:仇敌——两代周王的命运,使商周成为死仇。周对大商的仇恨、对帝辛的畏惧,使得周人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自己强大的天神一般的对手帝辛。目的是为自己拉来更多的盟友,激励自己的士兵和百姓,拿出勇气对抗帝辛,同时给自己壮胆。
3:内奸——有商一代,君权与神权之争历来争端不休。因为当时的商朝是个神国,国内有自己的宗教,似乎是叫元神教,人人都是信众。宗教对人心的管理有着强悍的约束力,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神权与王权的冲突。一旦神职人员生出野心,国家也就会变得分崩离析,外强中干。这是几千年来经过历史证明过的。事实上,曾经是商王朝中坚力量的祖宗元神教,他们为达到目的,成为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的主力。
4:党争——商朝王族内部的叛逆者,如微子、箕子、比干之流。他们决非孔子口中的贤人,而是一群因个人利益出卖国家的自私鬼。唐朝名相魏征曾经说过,自己不愿意做龙蓬比干,给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却让君主留下了千古恶名,这不是真正的忠臣、贤臣。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比干等人的自私。还有商王朝的贵族们,自帝祖甲的礼制改革以来,帝位继承和国家大事中的贵族公议制被废除,他们如何能不反抗?帝辛,作为当权执政者,自然会受到他们的攻击。这些都是王室的传统,历代王族都不能幸免的。
5:战国儒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为了宣传自己的仁义、尚贤、民贵君轻等一系列思想,当然要找典型教材出来了,他们要尊王攘夷,肯定不可能说周室诸王了,甚至要强化周文王和武王的合法性,怎么做呢?当然是抹黑帝辛了。所以帝辛很不幸,为证明仁义重要,帝辛就成为了反面教材。为证明尚贤、用贤的重要,就拿帝辛残害忠良以亡国举例了;为证明天道亡国,就制造帝辛“斮朝涉之胫”、“刳剔孕妇”实例;为证明防微杜渐的作用,就制造帝辛“为象箸”...........如此种种,本是一代雄主的帝辛成为了污水坑,什么千奇百怪的罪名都来了。不光是墙倒众人推,主要是儒家这种不要脸的思想,让帝辛含冤莫白。
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论语中就提出过,帝辛被舆论抹黑的情况,但是当时的孔子为了宣传尊王攘夷,周礼、井田制,怎么可能给帝辛说句正名的话呢?因此所谓的君子表率,也不过是为了利益,埋没良心罢了。
帝辛这个反面教材,就这样被传承了几千年,而他们的罪名和恶行,也在传承中不断的追加,丰富,最终变成了天下人都知道的纣王形象。
好在,几千年的历史,还是出了几个明白人的,宋朝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提出质疑:凡是桀有的罪恶帝辛都有,而桀没有的,帝辛亦有。帝辛似乎成了夏桀加想象的罪恶的集大成者,搞得帝辛亡国就是他罪有应得,这合理吗?是啊,现代人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之后,明白了怎样辩证的看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容易被舆论误导了,但是3000年来的民间百姓可没有这个觉悟,他们文化水平较低,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少了,只有官方解释这一个窗口可以获取到信息,所以也就不可能不信了。
明末知识分子顾炎武更清楚到认识到这个残酷的现实:他说帝国衰亡,是各种势力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以至于积重难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也是,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适逢其会,换了任何人,都无法拘救商王朝的命运。那么,又何故归罪于一人?
宋明之后,思想逐渐开放,质疑也就越来越多,近代也有大家郭沫若着《驳说儒》的争论,之后顾颉刚做《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加以考证,彻底洗清泼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浊泥。这样如郭沫若认同考究那样,“统一神州肇此人”的帝辛,作为一个“武王”的形象重现人们面前。
但是有一个悲哀始终无法改变,虽然经过顾颉刚先生和郭沫若的考证,恢复了帝辛的武王形象,但是网络暴力始终没有为帝辛真正的正名。封神演义始终是商周时最受欢迎的小说,始终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商周时期真实历史,事实就摆在那里,证据就整理在那里,可是大家还是只相信小说里的恶毒暴虐的商纣是真的,却不愿意去认识那个真正的王者帝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