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种业“航母”蓄势待发

编者按:当前,随着河南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的正式实施,河南正举全省之力,打造种业“国之重器”,引领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为全国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河南贡献,走出河南路径。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聚焦中原农谷建设系列报道”,以期为我省中原农谷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中原农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的黄河北岸,面积为1476平方千米的这片土地,连日来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近日,省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原农谷”呼之欲出!

在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看来,“中原农谷”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关于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行动方案。

“既是‘国之重任’,也是关乎全省高质量发展的‘省之要者’,势必为切实解决民族种业问题提供强有力支撑。”郭天财说。

打造种业“航母”

5月15日,在位于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一栋栋单体建筑拔地而起,建筑外立面的仿石材铝板和玻璃幕墙,显得宏伟大气。

项目工地上,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施工机械在轰鸣声中运转,加紧推进室外道路、管网及绿化工程建设。

这片建筑,将是“中原农谷”的重要“内核”——全国唯一一家种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预计5月底将投入使用,将成为国家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

自古以来,种子都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关系到农业的发展。

郭天财告诉记者,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也是育种大省、繁种大省和用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

目前,全省拥有农作物持证种子企业698家,占全国7200家的9.7%,制种面积510万亩,产种约21亿公斤,市场规模居全国第一,小麦、玉米、花生育种居全国领先地位。据农业农村部2020年统计,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4个,玉米推广前10位品种河南占3个,花生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河南占5个。

而在畜牧方面,全省建有中短期种质资源库14个、种质资源圃12个、畜禽水产保种场(区)21个,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4.66万份、食用菌种质资源种类68个、畜禽品种资源75个、水产种质资源约1000个。

这为我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引领全国种业创新成为河南的责任与使命,彰显了河南的决心和魄力。

《方案》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原农谷”将建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平台,种业产业化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35年,“中原农谷”成为国家区域性农业创新核心力量,打造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

“中国饭碗里一定能装更多河南粮,中国粮也一定会用上更多中国‘芯’,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一定会牢牢攥在中国人自己手里。”郭天财表示,建设“中原农谷”,聚焦种业这一核心技术,必将为河南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河南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也是粮安天下中原担当的重要举措。

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关系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小小一粒种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方案》对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格外重视,明确将实施种业创新能力跃升、种业创新机制重塑、生物育种龙头种企培育、种业国际合作交流等四个工程。

打造种业“航母”是建设种业强省的重要抓手。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浩川表示,“中原农谷”的建设将为我省优势作物优良新种质的创制、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新品种的培育等搭建良好的平台,为种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丰富的资源,为河南种业企业注入新动力,提升竞争力,增强产业化实力,必将助力中国种业的振兴。

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吴刘记认为,我省农业科研人员要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有效整合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领域技术,强化种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高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强等突破性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努力在基础研究上实现重大突破,在资源材料上实现大整合,在育种技术上实现大集成,为强化全省种源技术攻关、加快建设种业强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进而逐步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豫经智库专家宋向清表示,打造种业创新核心增长极需要厚置种业发展基础设施,培育优质种业科技研发人才,加大种业资金投入,提高种业企业品牌竞争力,构建种业上下游精准衔接的产业链、供应链,吸纳国际种业龙头企业进驻河南。

“同时,要尽可能充分利用航空航天、海南热带地域、南极科考基地等特殊物理空间,培育适应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优良品种,建立种业豫基地、豫平台、豫品牌,借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强化种业与市场和客户的资源对接,扩大种业市场占有率,确保河南种业在服务河南的基础上,能够走出国门,服务全世界种业需求。”宋向清说。

构建“三链”融合发展体系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方案》指出,以产业为基础、企业为核心、创新为引领,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全面提升龙头种企核心竞争力,构建“三链”(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农种业实验室主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指出,当前国内“体制内”的种业创新资源单位存在着研究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研究内容同质化严重、科研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种业关键共性技术方面拥有的原创性技术专利和知识产权还比较少,制约了行业竞争力。

“这也就是造成国内种业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张新友说,“中原农谷”的建设则是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从而破解种业“卡脖子”的痛点和堵点。

目前,围绕“中原农谷”建设,已有一批项目落地。全省唯一以种业为建设内容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落地了十余个重点种业发展项目;先正达夏玉米研发中心、河南大学农业科技园、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菊芋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河南省水产种质资源库、中农发种业国家级小麦繁种基地等8个项目即将动工……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杨建国表示,在构建“三链”融合的现代种业产业发展体系方面,首先,以创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为载体平台,一方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方面构建现代化商业育种体系。其次,加大培育龙头企业的力度,通过鼓励大型优势种企兼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发挥骨干种企优势,强力推动企业兼并整合,组建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团,提升企业集中度,打造种业“航母”。第三,加强种业应用产业化,通过全省布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个体系,有效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打通成果转化的产业通道。第四,应与全省食品产业龙头建立深度合作,打通产业、价值链条,通过种业产业化着力提升价值链,加快食品产业高端化步伐。第五,积极打造供应链,搭建多维度产销对接平台。(来源:河南经济报 记者孔凡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