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4 人中就有 1 例,专家共识却停更 11 年?这群中国医生「吵」出最新版

「每一次眨眼,眼睛都会刺痛,像同时被很多根针扎,闭上眼睛后的灼烧感则像极了千万只蚂蚁在眼球里爬。」

这是一位干眼患者发作时的感受。

而我国现有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干眼的患病率为 21.0~52.4%。也就是说,坐在你旁边或你对面的人、甚至是你自己,就有可能是潜在的干眼患者。

图源:图虫创意

与庞大患者人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临床医生都「治错了」。

「部分医生粗略一看、确诊干眼后,觉得滴一下玻璃酸钠滴眼液就够了,但患者的相关症状往往会反复、甚至加重。」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教授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临床医生对干眼的认识还停留在 10~15 年前的治疗理念里,认为「补充泪液」就是治疗的终点。

「但实际上,干眼本身需要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并且往往还涉及到炎症、神经甚至心理问题。」

近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学组联合发布了《中国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4 年)》(下称《共识》)。距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在 2013 年发布《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在国内首次定义干眼以及规范相关诊疗,已经过去了 11 年。

丁香园特别邀请到《共识》的执笔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晋秀明教授,以及《共识》制定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洪佳旭教授,分享国内干眼症的诊疗现状、进一步对《共识》进行解读。

左右滑动查看专家简介

每 4 人里就有 1 个的「时代病」,共识已 11 年未更新

在晋秀明教授接诊到的干眼患者中,大部分都对治疗预期较高:「部分患者甚至希望在经过一阶段的治疗后,不管怎么看电脑、手机,眼睛都不再会觉得干涩。」(点击查看往期文章:每 4 人中就有 1 例,是时候重视这种时代病了)

但在晋秀明教授看来,干眼仅靠一时治疗后就能『一劳永逸』的说法,是个伪命题:「患者后续在用眼过程中感到不舒适时,仍需要持续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这很容易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巨大、导致抑郁或焦虑。」

因此在门诊中,晋秀明教授常常不断向患者一边解释干眼治疗与发作的反复性,一边也不断强调,干眼并非绝症、在规范治疗后不会失明。

图源:图虫创意

纵观国内的干眼诊疗,这其实是患者和医生共同面临的一场挑战。」作为国内干眼中心的建设推动者之一,洪佳旭教授则表示,中国眼科医生在干眼上的诊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3 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发布了《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短短 3 页却含金量十足、首次引起了国内对于干眼的关注。而随着近年患病人数的迅速增长和年轻化,更多的临床问题不断涌现、有待解决;另一方面,国际上已有的先进成熟诊疗经验,也急需向国内临床医生传递。

于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联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角膜病学组,再度开启了《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的撰写与更新。

图源:图虫创意

专家组在正式编写《共识》前发现,尽管现有的关于干眼症的共识较多,但医生们在实际的临床操作上,用起来却并不方便。

「2020 年版本的干眼共识系列,其实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眼科学会的相关指南报告,按照诊断、治疗等部分进行拆分、然后发表在不同的期刊上。」晋秀明教授表示,这可能导致本就繁忙的临床医生们对干眼的诊疗概况无法迅速建立起较为全面的认知。

另一方面,洪佳旭教授表示,其中借鉴的相关指南报告内容上涵盖基础研究较多,对于国内实际的一线临床实践也缺乏指导意义。

专家们「吵出来」的共识

专家组的初衷,是制定一份「基层医生用起来都觉得方便」的《共识》。但当干眼的诊疗来到专家组内部,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分歧。

在共识部分内容撰写的过程中,不同专家的意见存在较大出入。

晋秀明教授表示,很多医生的立场并不相同:「在以往,干眼属于角膜与眼表科;但在部分医院,干眼则是互相独立的学科科室。」

「因此在撰写之初,一些专家在同时兼顾角膜、眼表以及干眼的诊疗时,认为部分关于干眼的临床问题其实并不重要,甚至觉得滴一滴玻璃酸钠滴眼液就够了。」

分歧的产生,也是专家组成员聚在一起深度交流与研讨的契机。对于存在争议之处,专家组成员们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文献、近年研究现状、流行病学以及大型临床试验等,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

在本次的《共识》中,干眼的最新定义为:

干眼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眼表疾病,表现为泪液的质、量及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泪液渗透压升高以及眼表组织炎性反应、损伤、神经异常,临床出现眼部干涩、烧灼感、畏光、异物感、疼痛及视觉功能障碍等多种症状。

晋秀明教授表示:「我们参考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干眼的指南/共识,在此基础上并非简单的直接借鉴,而是放在一起重新研讨,最终总结、优化出了针对性更强的疾病定义。」

针对临床干眼诊断与分级的困难,专家组在干眼最新的分级上进行了包括症状、客观观测指标上的细化,帮助临床医生精确诊断。

此外,成员们还绘制了干眼的诊断流程图,并将当下最前沿权威的诊断方式、治疗药物和设备等融入其中,清晰明了、便于一线临床医生参考。

图源:《共识》

在国际上,干眼研究领域近年来进展迅速,因此在共识制定的过程中,专家们强烈建议把部分已经十分成熟、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诊断、治疗方案加入其中。

「比如说在诊断方面,国内传统的方式为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泪液分泌试验等,但几乎整个北美地区都广泛采用客观的生物标记物来辅助诊断,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泪液 MMP9 测试,美国在 2019 年批准上市,部分国家和地区日常诊疗所采用的常规诊断方式。」

洪教授表示,「但此前由于国内暂未获批,2020 年版本的干眼共识暂未将其纳入。但在近 2 年,国内的相关研发也取得了巨大进展,已有国产 MMP9 试剂盒上市、投入临床,这表示我国的干眼诊疗也能够用上这种国际领先的诊断技术。」

除了引进国际上成熟的诊断技术,专家组还对现有的治疗方式给出了「保姆级教程」。

「比如说睑板腺按摩、IPL 治疗等物理治疗,国内各级医院已经逐渐配备了对应的治疗仪器,但相关使用规范依旧不统一。」

《共识》中的对应指导

洪佳旭教授认为,这就是要坚持做指南/共识更新的重要原因:「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干眼的治疗也有了很多『新武器』,我们就需要及时的为一线临床医生进行细致的解读。」

共识更新,只是一个起点

最新《共识》的发布在专家组看来,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如何在国内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内落地、推动实际的一线诊疗才是重头戏。

专家组表示,后续计划召开一系列的解读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医院,有所侧重的对共识进行解读。

同时这也离不开同行们的努力,参与共识编写的专家组成员都是很好的『学术 idol』,可以作为一位学术大家去影响所在区域内的医生们。」洪教授表示,这可以有效推动临床一线对干眼进行精确与规范诊疗。

干眼患者接受治疗中,图源:洪佳旭教授提供

晋秀明教授表示,专家组期待即使是基层医院,也能够胜任常见类型干眼的诊疗,个别疑难患者再向上就医。「我们希望干眼成为患者们不需到全国各地四处求医、在家门口就能看的病。

「对于头部医院以及干眼诊疗中心来说,除了接诊疑难干眼病患,还需要承担起药物器械研发、前沿治疗研究等引领性工作。」

另一方面,洪佳旭教授认为,虽然各个领域最新的共识和指南相继发布,但对于临床实际诊疗规范的约束力较为有限,很多临床医生并不会仔细阅读和研究。洪佳旭教授指出,在国家眼科质控中心(筹)亚学科干眼质控建设中,将特别重视围内干眼中心/学科的诊疗常规、质量控制,以规范化、同质化、全周期服务,让更多患者获益。

策划:sysoon|监制:islay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丁香园是面向医疗从业者的专业平台,以「助力中国医生」为己任。在丁香园,可以和同行讨论病例 ,在线学习公开课,使用用药助手等临床决策工具,在丁香人才找可靠医疗岗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