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同行咨询关于景区营销中抖音的作用,今天展开话题,聊聊这些年抖音在发展中的变化。
首先需要以一个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发展,即题目中的两个主体,“旅游景区”和“抖音短视频平台”,在这些年的紧密结合中,各自都有不同的发展。
抖音平台是从2016年9月上线,我们从2017年开始盘点。
2017年—2024年,旅游景区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东大和西大的竞争关系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体系,近两年出现的“消费降级”、“内卷”等词汇就是旅游景区发展的缩影,当然在经济的通缩周期内,刺激消费是政府首要课题。
旅游是能够快速串联起各种消费的最佳锚定行为,因此政府在这个周期内不断的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刺激消费,这对旅游行业是利好,因此整体游客量在增加,旅游景区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省市县能够联动大力推广旅游目的地的城市效果都非常好,游客整体消费在下降。
2017年—2024年,抖音从初出茅庐的小平台,前两年和快手平台双核竞争,本以为“南抖音北快手”的格局会一直存在,可惜互联网行业只有一家独大,在口罩时期,抖音凭借一系列骚操作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从此快手没有了和抖音一决高下的资本。
随着抖音的用户增量达到了瓶颈,开始了进一步地扩张,一方面向海外发展Tiktok,在国内内卷的互联网企业给美国硅谷的公子哥打得满地找牙,另一方面开始横向发展,图文功能pk小红书,团购pk美团,抖音商城pk淘宝拼多多,可谓是得流量者得天下,抖音强大的用户粘性,给社会稳定做了大量的贡献。
旅游景区使用抖音做营销,从创新变成了标配。
旅游景区在抖音平台的营销策略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传播方式、用户互动及商业转化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当前与几年前的主要区别:
01
从“爆款打卡”到“深度文化传播”
早期(2018-2020年):抖音营销以“网红打卡地”为核心,景区通过15秒短视频快速吸引用户,内容多为视觉冲击强的风景片段或打卡动作(如“西安摔碗酒”)。
当前(2023-2025年):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尤其是非遗文化、民俗活动的推广。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黄山鱼灯、揭阳英歌舞等非遗项目通过抖音直播和短视频传播,带动相关景区订单量增长139%。景区通过展示传统技艺、沉浸式演出等内容,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
内容本身比传播技巧重要,文化体验比网红场景重要,原创内容比山寨内容重要,有内容的长视频比有爽感的短视频重要。
02
技术应用与内容形式的升级
早期:依赖简单的短视频拍摄,内容以“短平快”为主,强调画面美感与节奏感。
当前:结合AI技术(如“AI剪纸”特效工具)、VR/AR等增强互动性,并大量采用直播形式。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非遗直播超600万场,用户可通过直播实时参与庙会、戏曲表演等活动。此外,长视频和剧情化内容逐渐增多,如淄博的“旅游攻略”系列短视频播放量超5000万次。
当前,抖音平台正在力推层出不穷的AI效果,在大数据的训练下,抖音公司推出的AI交互机器人豆包也非常好用,交互性和交流速度都超过deepseek,当然深度思考能力不及deepseek,在deepseek已经开源的前提下,基础架构已经完成,相信各个平台会在这个基础上二次创作,推出各种好用的AI应用。
03
从流量曝光到消费转化
早期:主要目标是品牌曝光和用户种草,通过话题挑战赛(如#带着抖音去旅行#)提升知名度。
当前:更注重“流量变留量”,通过抖音生活服务直接链接消费场景。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团购订单量同比增长139%,黄山歙县等景区通过团购和直播带货实现订单量增长458%。景区还与电商结合,推广非遗商品(如苏绣、核雕手串)。
一方面作为互联网平台,已经有了很完善的投放dou+的广告收入,但是这些广告收入在抖音平台整体创造的收入中,占比可能不及10%,被大量的达人、运营公司赚取;另外一方面,国内的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了极致,到偏远农村的收村老人,200块购买的老年机都可以流畅的观看抖音,平台公司想要发展,必须要提高转化,因此增加了各种直播带货、团购等功能。
苏州非遗与苏州广电联合打造的“苏非非”抖音号 图源:苏州市文广旅局官微
抖音平台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的不谋而合,节奏完全匹配,因此在互联网平台领域,抖音遥遥领先,落第二名太多。
对于旅游景区来讲,如果现在只想着借助抖音的流量来宣传,不通过抖音来售票,不能够给抖音带来利益了话,自然就得不到流量。
04
运营策略的专业化与精细化
早期:多为用户自发创作(UGC),景区官方账号运营较粗放,内容同质化严重。
当前:景区与专业团队合作,内容制作更精细化。例如,淄博市通过邀请抖音网红探访、策划“美食探店”系列,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同时,数据驱动的精准推荐成为常态,平台算法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个性化内容,提升转化率。
各个目的地邀请抖音网红宣传
现在社会上的“干活主力”是80、90后,这是一代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的内卷圣体,在抖音的应用上,从创意、策略、拍摄技巧、内容质量等卷到了极致,甚至卷出了一个新的赛道短剧,拿着做电影的劲头来做短视频。
现在旅游景区玩抖音,不够专业连上桌的资格都没有,这是卷出来的。
05
从单一平台到全域营销协同
早期:抖音作为独立平台,与其他社交媒体联动较少。
当前:抖音与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形成矩阵,例如通过抖音引流至微信私域流量池,或在小红书同步推广“City Walk”等趋势活动。此外,政府与平台合作(如“抖音非遗计划”)成为常态,整合资源推动文旅经济。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民级应用,一个是装机必备360,用来杀毒,另一个是社交必备qq,用来聊天,这两个公司曾经在用户的抢夺上,撂下了“有他没我有我没他”的二选一狠话,最终在工信部工作人员的凯旋下,两者握手言和。
也就是说,二十年前,国家的高层就很清醒,这些互联网应用不能够互相设计“围栏”,现在我们看到,微信里能够打开抖音和淘宝,跨平台获取信息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抖音和小红书即是竞争也是合作关系,未来十年依然这样。
既然技术和平台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那么在景区通过新媒体营销上,一定是海陆空全面推进的,不但要全媒体覆盖,还需要与兄弟景区、其他品牌、上级部门等强强联合,能够团结越多的朋友,宣传效果就越好,能够宣传越聚焦的内容,宣传转化就越高。
06
用户参与与互动方式的演变
早期:用户以点赞、评论为主,互动形式单一。
当前:用户通过直播打赏、参与线上活动(如“非遗贺新春”话题投稿)、使用特效工具(如“AI剪纸”)深度互动。例如,2025年春节期间,“非遗贺新春”话题投稿量达53万条,用户既是内容消费者也是创作者。
抖音平台上的“非遗贺新春”话题
为什么那么多景区在抖音上昙花一现,最后迅速泯然众人,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是景区内部管理太差,接不住破天的流量,海量游客到来之际,不能够确保游览秩序的稳定,自然会被舆论反噬。
二是景区的新媒体运营水平落后,不符合主流的玩法,从小就听说,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是最新的玩法,自然缺少流量,也就没有了热度。
07
阶段性总结
如今的抖音旅游营销已从早期的“流量收割”转向“文化赋能+消费闭环”的综合模式,强调内容深度、技术应用与商业转化的结合。非遗文化、直播互动、数据驱动和全域协同成为当前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一变化也反映了用户需求从“打卡式旅游”向“体验式消费”的升级。
这是站在旅游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角度,给出的结论。
但是,我们应该深知,中国现有30000多家旅游景区,规模有大到小,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有的在建设期,有的在品牌期,各自的发展阶段的核心工作是不同的,这就注定了,当旅游景区的发展节奏与抖音发展匹配度越高,就会有更好的宣传效果。
老君山景区 图源:摄图网
2017年到2018年之间,需要的是敢于创新、尝新鲜的景区,那个周期内流量过剩,凡是进场的景区都能够多多少少吃到抖音发展的红利,互联网的说法叫做“快鱼吃慢鱼”。
2019年到2020年初,市场上大约有一半景区意识到抖音对景区宣传作用巨大,开始入手抖音,这个时间段内,还是以匹配抖音规则的宣传为主,整体宣传效率不及2018年,但是远超其他品牌广告和自媒体。
2020年到2022年,口罩三年,经历了封城、社会秩序中断的旅游人,深刻认知到抖音,于是抖音在2021年左右成为了景区营销的标配,并且明显的看到,这个时间段内新任的旅游营销总的核心技能就是新媒体营销,宣传效率大幅下降,新媒体逐渐成了老媒体。
这个时间段内,国内的头部景区悉数下场做抖音,形成了两个阵营的品牌,分别是“快鱼吃慢鱼”,以老君山、武功山为代表的网红景区,经历了网红热度的洗礼后存活下来,说明景区的管理和品牌运营能力不输于其他头部景区,另一类是“大鱼吃小鱼”,泰山、黄山等老牌景区,虽然进场较晚,但是景区景观级别极高、品牌知名度高,迅速在抖音平台得到了他们在旅游景区内本有的江湖地位,最终关于旅游景区在抖音平台的品牌阶级开始固化。
武功山2023年成为抖音热点十大旅行目的地 图源:江西都市广播
2023年到2024年,社会秩序开放、旅游秩序重组,一部分景区没有熬过口罩三年的寒冬,彻底沦为路人,直到现在尚未恢复,头部景区品牌威力凸显,以最快的速度聚集人气,“中产景区”受影响较大,大致是游客量50万上下、整体收入2000到5000万左右,头部景区神仙打架,经营最差的景区已经不能再差了,这些中产景区发现,不管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市场的反馈,老大和老二打架给老三干死了。
这个周期内,抖音平台已经没有了大幅度的扩张,上下联动、新媒体矩阵的玩法形成了主流,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王婆说媒等,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逐渐回到了正轨,比拼三个内容:一是产品本身,二是流量大小,三是接待能力。我认为是对旅游行业是一件好事,期间各级政府文旅部门、各个文旅局长彼此争相斗艳,抢占流量高地,由于游客瞬时蜂拥而至,对基层政府的执政能力也是大考,经过这两年大浪淘沙的网红景区,已经不再是网红,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长红。
人民日报曾经有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题目是《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说明了个人、平台和时代的辩证发展关系,互相推动、互相成就,马云早五年创建阿里巴巴,可能腹死胎中,晚两年创立,可能也存活不下来。
对于旅游景区和互联网的发展,从大了看,从乌镇的互联网大会开始,数字化的社会变化持续影响着旅游行为的迭代,直接影响了景区的发展,景区运营团队的理念、目标、措施、办法几乎是颠覆式的改变。
这期间,互联网的创新速度明显是快过旅游景区的响应速度,大部分景区都没有第一时间吃到互联网发展的红利,平均落后一年半左右的时间,这个认知和实操的差距,足以让旅游景区互联网品牌度毫无竞争力,最后泯然众人。
因此,互联网在变,旅游人需要及时跟上,从认知上保证不落后于这个时代,同时也需要认识到互联网和景区发展的辩证关系:
泰山景区 图源:摄图网
一是新媒体营销是旅游景区营销的标配。倘若想通过互联网推动景区快速发展,对旅游的认知和对互联网的认知都需要达到国内第一阶梯,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不是充分条件,可能还需要一些运气。
二是新媒体的营销技巧、热点方向几乎每周都在变化。这就意味着稍不注意,打法就跟不上版本,当然也意味着,新入局这随时都有机会。看待新媒体运营需要保持好奇心和狼性,强制自己每天都在了解互联网热点,虽然会占据不少时间精力,但是能够确保思维方式不掉线。
三是在营销上拒绝一切经验主义。旅游营销工作在之前的15到20年内,至少更新过6到7个版本,几乎每次营销策略的创新变化,都能够打造出一批全国级别的旅游标杆,每次的操盘团队都是有且只有这一个样板案例,景区运营的经验在内部管理上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营销上,除去基本功以外,是很大的思维受限。
四是找准景区发展的定位。在景区的快速发展阶段,“外交决定内政”,一切内部规则向营销让路,一切向互联网看齐;在景区品牌的成熟阶段,“内政决定外交”,要以自身的发展为主,如果不能匹配自己的实际情况,哪怕是强如今日头条这样的巨无霸互联网公司,也需要在某些细节上向景区妥协。
屯溪河街写有“黄山”二字的网红墙 图源:黄山日报
五是优质的内容可以穿透一切媒体平台。不要把抖音的“算法”看得太重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按照某种方式来发布内容,肯定会有更多的流量,但是优质的内容,可以无视一切算法,不管是横屏竖屏、长视频还是短视频,不需要care任何规则,在营销上一定要自信,自己支棱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