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势”而上特别策划

3月4日,全国“两会”大幕正式拉开,未来都市圈和城市群如何发展,无疑将成为“两会”上的重要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四大主流媒体强强联手,共同推出“‘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特别策划,以一组深度观察和一场线上论坛,为城市群未来发展之路贡献亮和光。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长期研究中国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在“两会”召开前夕,针对现实中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仍然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如何推动城市群由大变强、由强变优等问题,陆铭接受了红星新闻记者的独家专访。

▲陆铭

未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

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陆铭看来,随着中国人均GDP将要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普遍建设的区域发展方式,已经转变为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

陆铭解释,目前服务业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制造业。越是大城市,服务业发展越好。越是特大和超大城市,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的比例越高。这就让进入现代化阶段以后,经济和人口向少数地区集中。在“十四五”和未来持续发展的时间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那么城市群内如何实现分工协作、共同发展?陆铭表示,在城市发展的早期阶段,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网络特征没有那么明显,城市呈现出独立发展的态势。但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就要讲究城市群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它会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体系,比如在国家级中心城市,包括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未来的产业结构更加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贸易、文化、咨询、教育、医疗等。在中心城市及周边都市圈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优势,辐射带动其他周边小城市。比如,核心大城市搞设计、研发,周边其他城市成为制造业生产基地。或者,消费型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中,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能够通过交通网络到中心城市享受现代服务业。

同时,当中心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大量人口时,周边其他小城市除了在制造业环节里成为生产基地,也可能存在旅游功能和其他消费功能。这时城市群内部借助比较便捷的交通网络,中心城市的人群可能到周边其他城市去旅游或娱乐。这样一来,整个城市群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分工和协作的共同发展态势。

对于中国的城市群分布,陆铭表示,中国基本会形成三个层次的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代表了中国第一梯队的城市群,未来应当成为能够代表中国与发达国家城市群进行竞争的城市群。而在中国西部,成都与重庆形成的双城经济圈已经明确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除此以外,以武汉、郑州、西安为中心的城市群成为中国第二梯队的城市群。在东北地区,哈尔滨和长春之间,沈阳和大连之间形成了中国第三层次的城市群。每个城市群各有特点,也具有带动各自区域发展的地位。

正确看待区域发展差距

更加关注人均意义上的均衡

目前,我国区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应该如何看待区域发展的差距?陆铭表示,人们在热议南北发展差距的时候,常常过于关注总量差距,而忽略了人均的差距。现代经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集聚发展,经济和人口集中在少数地区。应该转变传统观念里对于区域之间平衡发展的理解,不应该过分关注地区之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在总量意义上的差距,而应该更加关注人均意义上的差距。

陆铭解释,人均意义上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人们的人均收入、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因为有的大城市虽然名义收入较高,但刨除物价因素,实际收入与小城市没有很大差别。有的大城市虽然公共服务很好,但人口更加集中。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同区域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的差距正在缩小。正是因为如此,中国经济表现为在集聚中走向平衡的特点:一方面人口和经济向城市或者大城市周边集中,一方面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趋于均等化。

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如何发展?陆铭认为,中国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城市化加全球化的过程,中国走出了借助于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路径。尤其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形成了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国际贸易主要依赖海运,所以东南沿海地区优先发展起来。但这并不代表中西部地区没有发展空间,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一些不依赖海运的产业,比如电脑芯片等体积小但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软件产业、动漫产业、航空物流业等。

另外,中国经济进入了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随着内需的启动,中国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未来产业布局将大量集中在服务于国内需求的产业,比如说服务于内需的制造业、旅游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也能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机遇,比如武汉、成都、西安等地有良好的高等教育资源和研发能力,需要承载起带动区域发展的作用。

城市群内部逐渐实现人口自由流动

成渝双城经济圈要加强要素流动

陆铭提出,目前在东部沿海地区多存在一个省份有两个旗鼓相当的大城市。比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福建的福州和厦门,浙江的杭州和宁波,安徽的合肥和芜湖等。这些省份往往存在两个大城市的分工,一个城市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另一个城市是航运中心、制造业中心。但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绝大多数省份,不论从经济体量、人口数量还是自然地理条件,都只存在一个大城市为中心的小城市群的概念。他建议,“这些地区要顺应一城独大的趋势,不同城市不能追求你有啥我也有啥,而要着眼于追求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均等化”。

陆铭分析了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路径,他表示,重庆与四川之间省级边界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起到分割市场的作用。成都和重庆应该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方面互动,可以共同举办一些体育赛事、展会等。“下一步国家已经提出城市群内部逐渐实现人口自由流动,甚至户籍互认。如果成都与重庆率先提出两个城市户籍互认,那么两地人口流动会更加便捷,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起到一个样板推动作用。”陆铭表示,希望未来因为行政边界所导致的城市与城市分割的现象,能够随着城市群的发展而得到改变。

特别提示:

3月7日下午,陆铭将在《城“势”而上——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线上论坛发表主题为《都市圈和城市群发展的未来》的主题演讲。论坛将全程在红星新闻、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客户端同步在线播出;同时,还可以登录央视频、腾讯新闻客户端及微博搜索“探寻中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收看论坛。敬请关注!

红星新闻记者 吴阳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