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黄蓝交汇,垦利向新出发

这就是山东·沿黄大合唱丨黄蓝交汇,垦利向新出发

编者按

滚滚黄河,由东明县入鲁,在垦利区入海,惊涛澎湃着,掀起万丈狂澜,一幅宏伟的蓝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缓缓铺展开来。为讲好山东黄河流域的发展故事,凝聚保护黄河的山东力量,凤凰网山东将挑选山东9市沿黄区县,集中报道沿黄区县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探索,为山东走在前凝聚智慧,也为沿黄区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本期推出东营市垦利区篇。作为黄河三角洲的顶点、黄河入海的地方,垦利区至今仍享受着黄河带来的红利——是全国“生长”土地最快的地方,朝气蓬勃的垦利也化机遇为动力,从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到如今的候鸟天堂,再到努力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趟出一条路子来,垦利区的黄河故事从“生态检验员”鸟儿说起……

万里黄河,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流而下,九曲蜿蜒,不舍昼夜,从菏泽市东明县入鲁,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

从荒无人烟的盐碱地,到如今的候鸟天堂,黄河入海口所处的垦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鸟儿落户安家,黄蓝交汇新景色,给垦利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垦利值得期待……

生态检验,鸟儿“锦上添花”

初冬时节的黄河入海口,芦苇成熟丰满,鸟儿纷至沓来,宁静壮美中又有几分灵动。

谁能想到,垦利地区黄河两侧新淤地带,多年前曾经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荒芜之地。而如今,在这里,黄河与大海激情相拥。

深知良好生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建成“生态垦利”,成为垦利首要目标。

近年来,垦利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十三五”期间实施了243项水气土废综合治理工程。同时谋划实施了系列工程,累计恢复湿地478公顷,修复潮间带植被918公顷,造林6600公顷。

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是一个综合性“课题”,陆海统筹一体保护极为关键,为保护海岛、海岸线,垦利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2018年以来,垦利区重点实施退养还滩工程,拆除垦东海堤东侧的围海养殖池塘,修复岸线岸滩,恢复近海与海岸受损海域生态功能和自然属性。项目实施后恢复滨海湿地面积5000多亩,修复海岸线3公里左右,有效提升了岸线、岸滩生态功能。

遇天气晴朗、海流稳定时,因水体密度不同,黄色和蓝色的两种海水交界处清晰可见,呈现“黄蓝交界”的景象,蔚为壮观。

盐碱地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生物种类繁多,从而吸引了更多鸟类在此栖息繁衍,鸟类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每年有600余万只鸟儿到这个“五星级驿站”繁殖、越冬和迁徙,世界珍稀濒危的鸟类——黑嘴鸥也在这里栖息繁衍。此时,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迁徙进入高峰期。

在这里,数以万计的鸟儿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候鸟们在广阔的湿地内飞翔、欢叫,给初冬的黄河入海口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绿色生态应该是垦利最亮眼的底色。我们要继续勤勤恳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让垦利成为最宜居宜业的城区,为高素质人才扎根垦利、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良好环境。”垦利区委书记刘斯杰说。

保护好这片大河之洲,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抓好黄河口生态保护工作,垦利,正发生着“颜值”与“气质”的齐升之变。

“稻梦空间”,一张靓丽的名片

如今的垦利,已从昔日盐碱不毛之地,变身绿色生态长廊。

在垦利区永安镇万亩稻田里,一个以农田为布,稻苗为笔勾勒出的乡间美景呈现在眼前,俨然一个“稻梦空间”。

作为最年轻的土地,垦利区敢为人先,立足独特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理念布局现代农业开展,着力构成全域规划、全景打造、全业培养、全民共享的格局。

稻田画景区成为新晋“网红”,则是垦利区为打造全区全域旅游进行的“农业+旅游”的一次成功尝试。

早在2011年,垦利区永安镇村民开始改造盐碱地,农业结构也从原来的棉花种植调整为黄河口碱地大米的种植。经过几年的改造,昔日荒芜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万亩优质碱地水稻田。

永安镇以黄河口稻米品牌为特色,以稻田画大地景观为吸引点,以特色乡村为支撑,通过打造稻田景观休闲区、稻田经济展示区、稻田文化体验区,实现以黄河口稻米种植为核心产业、融合旅游功能业态、增强市场吸引力、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目标,达到以产带旅、以旅促销、以销哺研、以研促产的效果。

每年的稻田画也推陈出新,吸引着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欣赏,成为了集水稻生产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东营市蟹、虾、贝类资源富集,发展现代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而垦利又是黄河口大闸蟹原产地和主产区,但规格小、品牌弱。为了推动大闸蟹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2018年,垦利打造了集“育苗、养殖、加工、电商、旅游”于一体的渔业“新六产”示范区。

为了能更好地让盐碱地的小螃蟹变成大产业,垦利组建了大闸蟹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培育黄河系新品种;制定了生态养殖技术规程,修订了质量标准,3两以上大闸蟹占比达到70%以上,亩均产值超过1万元。

打造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项目是其中的重头戏,该项目于2018年开工建设,目前完成投资1.5亿元,科研池塘、乡村振兴展厅、大闸蟹科普馆等项目已投用,项目重点建设综合体、研究院、休闲屋、科研池塘和预处理中心等内容,打造集“育苗、养殖、加工、电商、旅游”于一体的渔业“新六产”示范区。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无论是亩产还是效益,在一产领域做到了领先水平,在向上游产业时,延伸到了种质资源研发、深加工,比如蟹黄包、蟹黄饺子等一系列产品,这延长了我们的销售周期,不再只是活蟹的出售,淡季也有其他大闸蟹产品,同时我们也做起了黄河口大闸蟹研学游、文旅融合等项目,打造了全产业链”,东营市惠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英泽表示,黄河口大闸蟹产学研基地项目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水定产”,用循环农业的方式来进行大闸蟹养殖,产值从以前的一亩1000—2000元提升到现在的10000元以上,亩产不到100斤提高到目前的200斤以上,通过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这几年,黄河口大闸蟹品牌价值连年攀升,达26.12亿元。

池塘水草茂密,幼蟹穿梭其间。如今,垦利的一番新景象映在世界眼前,成了一张靓丽的名片。

为工业升级装上新引擎

现代农业只是垦利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放眼垦利,其他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正成为垦利继续蜕变的强劲动力。

2020年,东营市在垦利开展了全市“标准地”试点工作,以“亩产论英雄”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聚区(一期)项目坐落于垦利经济开发区,而“智园”作为该项目的一期工程,是垦利区试点推动、重点建设的“标准地试验田”。

项目建设的优劣决定工业发展的成败。“智能+智造”产业园将着力引进一批税收贡献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配套性强、成长性好、能够支撑垦利经济长远发展的优质项目落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用地效益提升”的双目标。

“企业在入驻之前,我们双方提前约定亩均效益、亩均税收,目前,园区已有深圳依蒙科技、山东兆瓦热能科技、狼牙装备等4家企业准备入驻园区”,垦利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项目服务部部长张俊峰表示,“智能+智造”产业园以合作企业的规划设计进行施工,让企业能够“拎包”入驻,并且后期建设、招商、运营都由国有平台公司负责,减少入驻企业前期的投入和“后顾之忧”,吸引了很多企业进行入驻,为垦利后续发展积累了一批高科技的企业。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工业是支撑垦利经济发展的脊梁,也是促增长的中坚力量。当前,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基建”。

面对机遇,垦利经济开发区立足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融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培育、发展工业互联网,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重塑产业新动能。

成立于2011年的东营宝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综合实力位列中国摩擦材料行业20强企业第2位。

垦利经济开发区引导宝丰汽配、博马科技、胜通钢帘线、新发药业等企业引进数字化生产线,打造数字化车间。截至目前,宝丰汽配入选了省级“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

而目前,宝丰汽配与欧洲最大的商用车制动片生产商土耳其贝西公司合作建设400万套/年高性能商用车刹车片项目,同时,谋划新上800万套/年高性能乘用车刹车片项目。两个项目均位于宝丰汽配公司生产厂区,即超级车间项目。

“为什么称为‘超级车间’?主要包含3方面内容,首先是工艺先进性,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其次是生产设备的先进性,欧洲引进的全自动化设备;最后从提升人力提高效率上讲,原来的生产线需要55名操作工,现在只需要9名。而生产效率从以前的生产一片商用车刹车片需要900秒提升到60秒”,东营市宝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振华表示,超级车间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400万套商用车刹车片、800万套乘用车刹车片的规模,产品型号900多个,覆盖目前90%的市场所需车型,年可实现产值24亿元。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现如今的垦利,一个个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推动辖区更多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这也将成为垦利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母亲河成了幸福河

一辈子不停地“拉土垫台、拆房建房”是展区人普遍的记忆。

为了解决黄河下游河道防凌防汛问题,五十年前,黄河南展区工程实施,所有村民统一迁至大堤旁逼仄狭长的房台上生活,因交通不便,闭塞落后,几成“孤岛”。

摘掉蓄滞洪区“帽子”的黄河南展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6年杨庙社区11个房台村4800余名村民全部搬进了崭新的楼房,开启了社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新篇章。

时过境迁,如今的垦利南展区,一排排高楼掩映在绿色中,宽敞的道路一尘不染。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室、舞蹈室、便民服务站、卫生室等一应俱全。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生态宜居画卷”令人神往。

产业兴生活富,土房换新楼。乡村振兴大路宽,前方好奔头。寒来暑往四十载,幸福握在手……杨庙社区的村歌《南展颂》把黄河大坝下农村的巨大变化展示得淋漓尽致。

展区迁建只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一个从移民露宿风餐的栖息之地发展成为现如今的沿黄振兴示范区,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离不开每一位南展人的智慧和汗水。

之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果想要外出打工只能背井离乡,如今,他们在离家几里地甚至几百米的地方,找到了工作岗位。在董集镇前许村锦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村民们采摘、分拣、装箱,满是丰收的喜悦。“土地入股+年终分红+进社打工”的模式,让这些留在本地打工的农民,挣钱、照顾家人两不误,心里的幸福可想而知。

前许村逐渐从一个“人少、事多、家难管”的小村,趟出了一条富民道路,成为董集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缩影。

沧桑过往,皆为序章。行走在黄河时代,垦利人一边续写了齐鲁大地乘势腾飞的诗篇,一边绘就了黄河经济带发展的画卷,全国健康促进区、全国工业百强区、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区、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相继落于垦利区。以黄河为引,垦利区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奋力前行。

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垦利区,正塑造美好、见证美好……

(凤凰网山东 宋永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