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东门,是济南人口语中的一个重要地标。济南的砖石城墙建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原来只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且“四门不对”,东门偏北,叫“齐川门”(位于今大明湖路东头)。清末光绪年间,因城内人烟繁盛,又增开四个城门,在齐川门南面增开的巽利门(原址在今运署街东头)被称为新东门,原来的齐川门于是俗称“老东门”。
2008年,拆迁中大明湖路东段。雍坚 摄
“八大街区”此处居一
明清以来,老东门一带成为济南城内的重要街区。乾隆《历城县志》把城内街区分为“八约”(八个街区),其中,“温字约”包含东门里街、东城根街、苗家巷、高墙后街、北城根街5条街巷。
1903年《省城街巷全图》中的东门街区
2008年拆迁前,位于南北历山街以东、黑虎泉北路以西、大明湖路以北、东湖以南的老街区正是当年“温子约”的核心地带。如东门里街后改称东门大街,1965年并入大明湖路;东城根街即今天的东顺城街;高墙后街位于东门里街北侧,因街南地势南高北低,其住宅之北墙建得很高,于是得名“高墙后”。后来街北住户增多,形成新的街巷,1930年取其谐音,雅称前高祥后街、后高祥后街。
2008年的前高祥后街。雍坚 摄
此外,在东门里街和高墙后街之间,清末还形成了一条小街——太平街,街名源自街北口东侧有眼太平泉。后来为同南关太平街相区别,改称北太平街。
百年来东湖越变越小
东湖位于后高祥后街北侧,是从大明湖分离出来的水域。因形成较晚,明清至民国初年的方志中都不见记载,清末地图上也找不到东湖。
1914年《济南城厢图》中,最早绘出东湖的形状。
1914年的《济南城厢图》最早绘出了东湖形状,当时的湖面占据了今南北历山街和黑虎泉西路之间的一半空间;东湖与大明湖之间还有两个的小湖,它们与大明湖相同,但水域相对独立。
1947年《济南市街道详图》局部。
在1947年的《济南市街道详图》上,东湖的水面相对变小,它西面的那两个小湖已完全与大明湖隔开,并明显变小。在1964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济南》一书所附的地图上,东湖变得更小了,它与大明湖之间的两个小湖则已经消失。
2008年,小东湖。雍坚 摄
“因为没有活水注入,最近30年,东湖仍在逐年变小,现在大家都管它叫小东湖。”后高祥后街老街坊赵大爷说。在东湖南岸,笔者看到,东湖边长满天然芦苇,宛如当年改造前的大明湖。(本文作于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