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10月19日,第十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筑林梦者颁奖典礼在秦州剧院举行。现年80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也是该项活动举办以来第3位获此殊荣的个人。

原标题:【薪火相传】访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敦煌研究》期刊主编。樊锦诗长期从事石窟考古、石窟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极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主要学术著作有《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等;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本)、《解读敦煌》等。

10月19日,第十届“薪火相传”寻找文化遗产筑林梦者颁奖典礼在秦州剧院举行。现年80岁高龄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这也是该项活动举办以来第3位获此殊荣的个人。

中国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长励小捷向樊锦诗颁发“薪火相传——终身成就奖” 

“敦煌的女儿”,这是人们对樊锦诗这位多年来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的专家的亲切的称呼。在天水期间,出于职业的习惯,樊锦诗还专程参观了我市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记者也有幸采访了这位蜚声国内外的著名文物保护专家。

采访首先从她多年来献身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工作谈起。樊锦诗告诉记者,从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毕业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算起,自己在敦煌工作了整整55年。“当年敦煌的魅力把很多人留在那里,不只我一个人。”谈起当年在艰苦的条件下投身敦煌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情况时,樊锦诗告诉记者,敦煌文物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具体说有大量唐代以前包括盛唐时代的雕塑和彩绘,这在全国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虽然它主题是佛教的,但它的艺术不是简单的佛教艺术,特别是它的彩绘有人物、山水、花鸟、建筑等等,反映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敦煌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博物馆,打动了很多人为之做保护、研究和宏扬的工作,自己多年来从事敦煌文化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这是很值得的”。

对樊锦诗的采访自然少不了要听听这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对天水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工作的建议。樊锦诗告诉记者,自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文物保护工作考察时曾经来过天水,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对天水当年的发展情况已记不清,但总的感觉天水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麦积山石窟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很了不起的事”。

“麦积山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博物馆’,而且现在升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把它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工作做更好,让它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更加得到发扬光大。”樊锦诗告诉记者,自己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工作还没有具体深入的了解,但从这次在麦积山参观考察过程中,看到景区核心区公路两边摆了许多摊点,感觉不好。“这有几个不好,一是影响景观,因为文物保护不光要保护本体,还要保护环境,这个摊点摆在核心保护区范围是不应该的;二是影响交通,还有危险,存在安全隐患。当然这个摆摊的问题估计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一时半会解决不了,但为了麦积山今后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我想还是要下决心逐步解决,专门找一个地方把他们很好地管理起来,既照顾他们的利益,又不影响文物保护”。樊锦诗说,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地方来旅游,主要是因为文物价值的珍贵才来参观旅游,但参观要有好的环境,不能因为环境不好而影响游客的体验。

“麦积山的保护我想省上和市上应该是很重视的,我希望既重视保护,又重视旅游,特别要首先做好环境保护,因为‘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你文物都没有了,还游什么、看什么?所以这个是根本。首先要保护好,在不影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我们要做旅游,因为旅游传播文化,这个是互动的”。樊锦诗说,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要做好二者之间互动的平衡,做到既不因为旅游而破坏文物,也不因文物保护拒绝旅游,不让观众体验文化。(《天天天水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