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战神信仰

null

近些年来,在对道教精神文化的研究及弘扬中,教门内外常常偏向于将这个具有数千年伟大传统的宗教,描述成以“柔弱处下”、“内敛不争”为主旨的组织。尽管今人可以对“柔弱”、“不争”的具体内涵进行澄清界说,但风气所延,难免造成“道教是个缺乏战斗进取精神的宗教”之类误解。

且不论《黄帝阴符经》中早有“天生天杀,道之理也”的精要开示,也不言陈撄宁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有“道家学术,包罗万象,贯彻九流,本不限于‘清静无为’消极之偏见”的透辟结论,即使今人认真梳理道教历史,亦不难看出其积极斗争精神或曰“尚武精神”一直深深植根于教内。

而其血性勇猛无畏,更集中体现于诸多战神信仰之流行及相关文化之蔓延。

道教中的战神信仰

null

如以汉末张道陵天师的教团时代为体制化道教的开始,则可知早期天师道及同时的太平道,皆具有较为强烈的斗争倾向。

这种斗争绝非仅仅指向东汉政府或其它割据政权,更是站在道教太平理念上对天地人神各界不和谐秩序的宣战。由此折射至神仙信仰上,即初步出现了一些道教系统内专司杀伐的“战神” 。

早期道教战神多为仙家官吏,甚至于历任天师执印仗剑而伐魔,本身也可算是居于人间的道教战神。后上清、灵宝诸道派兴起,不乏司管刑杀的大小神祇,但其单独未成体系。

殆至宋代以后,道教法术科仪进行了深度转型,以雷法为代表的“新法”、“大法”层出不穷,新符箓派百舸争流,更加促成了以雷部神将为核心的道教战神谱系的最终形成。

null

雷部神灵将帅,是道教“天庭朝臣”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能够组合成道教法术中常为召请的部队,当然是与宋元道教雷法的特色紧密相关。

雷部神将最基本的职能是执掌天地雷霆,并进而充任天庭征战和执法的职能。

在道教雷法系统中,雷部的将帅均围绕着召唤和役使雷电的法术行为来活动,并进行相应的配置和组合。

对于这些道教雷神,笔者认为至少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雷部诸神是道教神灵体系中重要的军事集团,他们首先是道士信仰崇奉的战神对象;

二、雷部诸神乃先天之炁化成,而人体亦如是,故他们与人体有很强的沟通性;

三、召请雷部诸神需要法师以内炼为基础的法力,且通过道教仪式的方式来进行,故雷法科仪亦多具有军事色彩,充满斗争精神且不违背天道。

若舍此多样性而只言其一,恐怕即有片面误解之嫌。接下来,笔者以宋元时期清微派之雷部神将为代表,简要考察其具体信仰及神谱情况。

在清微道经所载的诸套清微雷法中,不同的雷帅和雷将们,会构成不同的“帅班”或“将班”。作为执行某套大法的主力,他们往往在法术施行中,频频成为法师召请的对象群体。

null

比如《道法会元》卷三十所载的“紫极玄枢奏告大法”,其“主法”为:“清微天官虚无自然洞真大道元始天尊,无极无量雷霆梵炁帝高元尊,清虚真皇雷霆清炁帝高元尊,虚混玄一雷霆景炁帝高元尊,清微宗主真元妙化上帝。”

而其“主帅”则是“紫极玄枢飞捷使者方央中”。“副将”有三位:“翊辅玄斗太乙天君王震”,“枢灵大神刘洪”和“总真使者龚德” 。

这一位主帅和三位副将,就构成了“紫极玄枢奏告大法”的将班集团。

尽管诸位天尊和天君、使者本身未必一定是战神,但在雷法中冠以“帅”、“将”之称,则无疑是按照军事化的系统来运作的。

他们各有姓名服色,需要清微法师熟谙在心,以便作法时召请策役,来执行凡俗之身难以完成的任务。

当然,雷法更多召请的还是正牌的天庭战神。如《道法会元卷五十一》的《笺魏元君》奏告中,就提到了“雷霆一府二院三司官君帅将” ,这是宋元以来对雷部军事团队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

null

null

null

实际在雷法施行中,雷部将帅往往被分召或合召。

如“雷霆三大天君”:“雷霆主令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天君”、“雷霆正令铁笔注律大神青帝辛天君”及“雷霆行令飞捷催贤大使旸谷张天君”,据《道法会元卷三十九》的《清微传度文检》记载,清微弟子可申请这三大雷部天君“降三炁九霄符章经道,雷帝天君,关报一府二院,三司五雷,雷霆至真,酆都岳府诸司帅将,咸令照应。” 

这说明,三大天君乃是天界雷神部队的重要统领。

他们并非为清微派一家所独尊,神霄雷法也将其视为常召请的雷部主帅。

如《道法会元》卷六十一的《高上神霄玉枢斩勘五雷大法》,即以此三大元帅为将班之首。其它分别以三大雷帅为主法的雷法,亦多见于《道法会元》各卷。

另《道法会元卷四十八》所述的《申雷霆五阳宫》之奏表,是相当全面的雷部神系召请。

其中有:“雷霆都总管欻火律令大神炎帝天君,雷霆大都督铁笔注律大神青帝天君,雷霆飞捷催督大使行令大神旸谷神君,九斗阳芒流金火铃大将浮光刘天君,三山木郎大神皓华荀天君”,以上是雷霆五阳宫之正神。

清微法师祈请此五位神君“允今所申,即赐禀告清微三炁九霄符章经道,雷帝天君,部领上清神烈阳雷神君苟留吉,阴雷神君毕宗远,地司猛吏殷郊,地祇阴雷主者温琼,酆都朗灵元帅关羽,天神龙水社诸部雷神,四溟四丁大神,当季行雨龙雷主者,紫堂局中天星地煞,近境各处溪源潭洞行雨龙神,所属城隍社令,祀典英烈神祇,一合下降。” 

可见,雷法中雷部神将的构成,确实是非常森严的“道法战神集团”。他们的位次有严格规定,并在法师们的呼唤和召请下,往来于神、人两界,执行着不同类别的天条律令。

考诸文献,雷部将班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整合道教与民间雷神信仰谱系的过程,更是官僚体制在宋元道法里的集中影射。雷部将班不仅是多层次的战斗群体,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这在号称“会道”的清微派中,得到了最为明显的体现。清微雷法中的雷部神灵,各有其姓字、名号、服色、官职、武器、仪仗等等。当不同的雷部将班队伍相遇时,会随着清微法师的不同行持而有所调整。所谓“分召”、“合召”,其实都是这种调整的体现。

这些雷部的战神,在法师法力的沟通召请下,主要以其威猛神力来执行各种阴阳两界的军事或准军事任务,如荡除魔患、斩除妖邪、禳火止水、祛瘟治病、祈福消灾等等。作为受过法箓且修道有成的清微法师,均拥有一支隶属于本人的神兵部队——他们在法师获得相应的箓职时,即已与法师发生了盟誓的关系,从而追随其行法于十方世界。

可见,宋元以降道教的战神信仰已相当完备,且与道术产生着密切的关系。很难想像这种战神信仰会对宋以后的道教精神世界丝毫不产生影响,更难想象宋以后的道教气质是那种文弱静雅,毫无阳刚血气的。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处理

END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