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 |重症医生艾山木:在“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他坚守18年

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是医生、护士和“死神”做“近身搏斗”的地方,几乎所有科室的重症患者,都会送入ICU接受治疗。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艾山木,从2003年大学毕业开始一直扎根重症医学,一干就是18年,是重庆首批开展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医生之一以及重症超声的主要推动者。

8月21日,在本次“中国医师节”期间,上游新闻记者专访了艾山木,他讲述了自己和重症医学不得不说的故事。

工作中的艾山木

亲人患重病催生学医想法

对艾山木的采访是从他名字开始的,这个名字简单易记,可是又有点特别,难道有什么特殊寓意?这个问题让艾山木笑了起来:“你不是第一个问这个问题的人,从读小学开始,很多人都对我的名字很好奇,以为我是少数民族,其实不是。我父母给我起这个名字,是希望我像山上的树木一样成为有用之才,这也是他们对我的期待。”

重症医学是最富挑战性的专业之一,是一个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集中体现。因为ICU里抢救的病人,不仅可能患有各个学科的基础疾病,而且往往存在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艾山木告诉记者:“ICU里工作的重症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各个方面,心脏功能及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大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灌注、感染防治、营养治疗、免疫调节……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致命,所以重症医生必须每个环节都考虑到。专科医生做好自己的专业都挺不容易,重症医生要想做好肯定更费劲。”

可艾山木从2003年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就毅然选择了重症医学,为何要迎难而上?艾山木表示和童年的一段往事有关:“我选择重症医学主要是受我爸的影响。我读中学的时候,他就患了重病,经常要住院治疗。他让我感觉到,生病太痛苦了,特别是重症!当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我也学习了医学,是不是可以更好的照顾爸爸,减轻他的痛苦,也能帮助到更多需要治疗的病人。没想到还没等到我医学院校毕业,他就去世了。这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克服重症医学上的难题,去拯救更多类似重病的人。”

最初的艰辛

2004年,艾山木顺利通过了实习期,成为了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他坦言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当时的ICU才刚起步,我最初工作的ICU病房也就几十平方米,只有7张病床;而且当时缺少先进的智能化设备,重症医学的体系并不成熟,重症医学也还没有成为专门的学科,所以我们收到重症患者的时候经常性动作就是搬个椅子守在患者床旁,值班的时候累了也是只在这把椅子上靠一下,随时观察监护仪上的数据,查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数据。因为患者的情况往往很不稳定,一个重症病人有可能前几个小时还行,后几个小时马上病情就急转直下,需要进行抢救了,我们必须从一些细微的变化中发现这些早期异常情况,及时纠正,所以我们值班期间一点都不能松懈。”

在ICU工作的过程中,艾山木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肝移植病例;“2005年,在上级医生指导下,我负责了我院第一例肝移植重症患者的术后治疗,在ICU里待了整整12天,没有踏出病房半步,整个吃喝拉撒睡都在办公区,幸运的是通过我们团队的治疗,这名患者逐渐恢复健康,成功转入了普通病房,最后安全出院了,让我感觉自己的辛苦没有白费,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因为在ICU工作认真负责且业绩突出,艾山木在大坪医院连续13次年终考评优秀并获得院所嘉奖,2017年更是晋升为副主任医师。

2018年首届中国医师节期间,艾山木还获得了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度“白求恩式好医生”住院医师,对于这些过去的成绩,他很谦虚:“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说明我在过去是一个合格、称职的重症医生,后面我仍需要继续努力。在重症医学这个学科,新技术和新理念一直在不断出现,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疫情来临火速驰援湖北

去年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袭。2020年1月24日晚,由陆军军医大学抽调的精干医务人员组成了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从江北机场出发,连夜驰援了武汉,这也是全国首支支援湖北的医疗队。艾山木作为重症医学的专家,也在这支医疗队当中,参与了这场最严峻的战役。

回忆起出征的夜晚,艾山木记忆犹新:“汶川地震之后,国家组建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我经过争取,成为了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的队员之一。我们会定期进行集训,集训内容包括搭帐篷、露营、徒步行军、野外搜救、批量伤员处理等,每次训练都很严格,要在野外拉练一周。所以真等到除夕夜(2020年1月24日)通知我们出发的时候,我们一点都不慌乱,直接收拾好医疗装备和药品,背上了医疗救援队的专用背囊就去了江北机场。”

坐军用飞机从重庆飞到武汉,艾山木坦言这样的经历他是第一次:“当时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胖妞’运20飞机,因为带了很多物资,我们坐的是临时座椅,感觉不是坐飞机,而是乘坐老式的解放汽车一样。大家在里面排排坐,因为惯性的原因,起飞、降落和遇到气流时都有点刺激,这是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可能若干年之后再次回忆这次出征的经历,我都会觉得激动,因为即使是2003年‘非典’,国内也没有启动过如此大规模的医疗支援行动。正如领导临行前给我们的寄语——‘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去了一定要对得起身上的军装,对得起医生这份神圣的职业!’,当时我们都是发自内心想帮到武汉人民。”

在武汉的救援中,从无到有的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见证了中国力量。艾山木作为火神山医院的亲历者,曾在2020年2月1日受邀到央视的武汉直播间,介绍了医疗队抗疫的一些情况。

▲艾山木接受央视直播专访

说起那次上央视做访谈的经历,艾山木表示当时有点紧张:“说实话,当时我没想到会叫我代表一名一线军队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去做直播访谈,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专业的信任!”

在那次访谈节目当中,艾山木不仅回顾了自己所在医疗队的抗疫故事,还特别介绍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通俗易懂的讲解了新冠传染的途径、“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的必要性、预防新冠的一些方法、新冠肺炎治疗的手段以及两个确诊护士的治疗康复,给观众们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武汉近80个日日夜夜里,艾山木先前往了金银潭医院支援,随后又在火神山医院ICU一病区担任科室副主任,救治患者60余人,获得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抗疫先锋的称号。

艾山木的能力也得到了同行的肯定,曾和他一起在火神山医院ICU一病区担任科室副主任的西南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罗虎在去年3月1日的《战“疫”日记:我们专业专注,也普通朴素》中写道:“艾山木同志是‘内科之宗’ICU的当家花旦,师出名门,内功了得。上至ECMO、CRRT、气管插管,下到重症超声、深静脉置管、液体复苏等,无所不知,无所不精……”

▲艾山木支援湖北使用了ECMO技术

大力推广ECMO技术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ECMO技术一战成名,成为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作为重庆较早开展ECMO技术的重症医生,艾山木对这项技术相当了解:“2014年我受医院推荐,去北京参加了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联合举办的学习班。回到重庆之后,我们对这项新技术进行了尝试,成功救回了一位掉入深井的工人。当时这名工人吸入过多毒气,肺部严重损伤,肺水肿非常严重,送到医院进行气管插管后,一直不停在冒血水,依靠呼吸机也无法维持呼吸。于是我们启用了ECMO技术,通过人工肺维持他的血压和氧供给,最后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

在火神山医院,艾山木所在团队也多次使用了ECMO技术,成功挽救了多名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其中一名49岁民警令他印象深刻:“面对疫情,这名民警毅然决然冲在了第一线,却不幸感染了新冠肺炎,他的同事因为新冠肺炎已经去世了,所以接诊他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救活这位英雄!经过10天的积极治疗,他成功从ICU转入了感染一科二病区,最后还成功康复。他出院的时候我没在,他还特意给我打了电话,感谢我们对他的照顾和救治。”

2020年从驰援武汉回到重庆之后,艾山木加入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担任急诊科主任,在急诊部帮助更多的重症患者。

为了提升急诊科的技术水平,艾山木不仅第一时间在市急救医疗中心推广了ECMO这项新技术,还结合急诊的特点,进行了ECPR(体外心肺复苏术)的技术推广。

艾山木告诉记者:“在急救过程中,抢的就是时间,一般心跳骤停时间超过4分钟,人的大脑就会因为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的伤害,所以在实施了心肺复苏,人体自主循环仍失败时,我们应当马上使用ECPR技术,通过体外心肺复苏为患者赢得更多抢救时间。”

▲艾山木(右)用ECMO拯救了患者

新建发热门诊获得市民好评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依旧严峻,特别是以德尔塔毒株为代表的新冠肺炎病毒变异毒株全球扩散,包括重庆在内的全国多地都出现了疫情反复的情况。

鉴于德尔塔毒株的传染性超强,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艾山木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将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区域进行全面改造,全部移出门诊大楼。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艾山木还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在一栋新竣工的活动板房里,新的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区域全部就绪,并在8月投入了使用。艾山木告诉记者:“这次我们是严格按照三区两通道的最高标准,打造的新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区域。现在这个区域和日常门诊完全分开了,可以有效避免院内感染,同时我们还对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的流程进行了便民化梳理,最大限度方便市民们就诊。”

一位到市急救医疗中心做了核酸检测的市民,对新的核酸检测区域感到满意:“去年疫情发生之后,我来急救中心做过很多次核酸检测了,这次我感觉是最安逸的一次。以前来了以后要先排队、挂号,找医生开核酸检测单,然后是登记,接受核酸检测,最后等报告,整个流程耗费很多时间。现在在排队的时间,我就可以根据流程指引,在手机上输入简单信息,就可以完成网上的预约、缴费,然后马上现场扫码做核酸检测,报告也可以手机上查询,太方便了!”

艾山木表示,这次改造的便民服务不仅于此:“考虑到最近气温较高,阳光直射容易导致中暑等问题,我们专门在排队区域搭建了凉棚,并安装了空调,让等候的市民和核酸检测人员都可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针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我们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希望这些改变能真正帮助到市民。”

投身急诊希望挽救更多人

既要抓日常急诊工作,处理危、急重诊患者,又要负责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还要做好新医疗技术的培训,艾山木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经常到了深夜还在加班。

可艾山木没有抱怨,他不但开展了多次院内培训,还开展了PEG手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重症超声技术、超声引导下鼻空肠置管等等,聊起这些事他很淡定:“其实PEG只是一个小手术,有助于帮助长期卧床的重症患者解决进食的问题。我来急诊科就是想挽救更多的人,在我看来对于急危重症患者来说,操作技术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理念的提升,毕竟什么病都有可能发展到重症,如何选择最适合病人需求的治疗手段,给予病人个体化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艾山木进行重症超声培训

目前,艾山木在急诊科除了重点推进ECPR(体外心肺复苏术)技术外,还推广了重症超声的教学和推广,他认为这些技术对急救会有很大的帮助:“ECPR之前我介绍过了,对实施了心肺复苏,人体自主循环仍失败的患者比较有效。重症超声则是由重症医生自己来做的超声评估,要知道重症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监护仪只能看到数据和指标,重症超声是有影像的,对评估休克、呼吸衰竭有奇效。我在这两项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希望能用这些技术进一步提升对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从而挽救更多的重症患者。”

急诊科医生赵金川曾参加了艾山木的培训,他认为这种培训对急救帮助很大:“现在无论是抢救室还是ICU,我们都用重症超声技术评估患者的情况,特别是在ICU查房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观察肺部和心脏的变化,从而可以更准确的判断患者的情况,实施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艾山木精心的管理和教学,今年7月31日,急诊科通过1个多小时不间断的抢救,成功挽救了一名心脏呼吸骤停的65岁老人。

艾山木认为这个成功案例说明了团队配合的重要性:“这个65岁的老人,本身就因心肌梗塞住院刚出院不久,再次发病相当危险。幸亏他的亲人懂一些心肺复苏技术,第一时间进行了急救,送到我们医院后,我们也有条不紊地分工合作: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及时有效开放气道、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现在这名老人已经从EICU转到了普通病房,恢复很好,可以非常清醒地和身边人交流。能够看到他一步步康复,我觉得这是中国医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我们整个团队的一切努力都值得了!”

▲艾山木培训急诊科同事

上游新闻记者 赵映骥 文 受访者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