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用汲海瑞此刻也不知道,郑何沈三人已经准备收拾高翰文了,还准备高高兴兴的跟高翰文一块调查市场。
通过昨天的举动,王海二人都已经知道了,高翰文虽然是严世蕃举荐的,但其实是自己人,有了这个知府在前面硬抗,二人的差事自然好办。
只可惜书生高翰文,就强硬了这一次,从他跟沈一石进入织造局开始,就身不由己了。
沈一石为了拿住高翰文,用芸娘做局,以琴音撩动高翰文。但沈一石万万没有想到,高翰文居然是真行家,顿时大起知音之心,就连芸娘也被高翰文所吸引。
才子就是才子,男的倾心,女的倾身。
不过从这时候起,高翰文的命运也就被设定了,他必然走上沈一石的道路上去。
很多人不理解如果有下部,高翰文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在这我不不妨多说两句,高翰文必然是沈一石一样,被一把大火烧死。不过他比沈一石好的是,起码有芸娘和他一同上路。
至于剧情到底怎么走,到最后芸娘与裕王妃谈生意的时候,再细说。
海瑞和王用汲等不到高翰文,便去河边看看粮市。
路上两个人谈论均田地的事情,这事儿虽然不是剧情主要,但值得多说几句。
明朝到底因什么而亡?
我不是明史专家,看得书相比科班也少太多,但基本的事情还是知道一些的,就妄谈几句。要是有行家,不妨亲自下场指点我一下。如果不是,那就姑妄听之,权当一乐。
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明朝,其实已经比较完备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当其冲的就是,继承人问题。
明代死守嫡长子继承制,结果闹出很多昏庸无能的皇帝。
作为皇帝,到底是立贤还是立长,自古就是争论不休的东西。
对于大臣而言,立长是最好的,因为这样最稳定,省的皇子之间争斗,大臣不站队不行,站错队更不行。
立贤则对国家最好,因为我国古代不是虚君立宪,现在英国和日本就是,大权都在首相手里,皇帝就是个摆设,但他代表最高权力。
我国古代可没有限制皇权的法律,相反,皇权是大过法律的,比如一个人按律当斩,皇上一纸赦免,就可以不死。
那在古代忠君思想面前,君主如果下达错误命令,该怎么办?
对于大臣而言,执行还是不执行?如果不执行,那是抗旨不遵,杀头。如果执行,那国家必然完蛋。
所以古代宣传,臣子讲究文死谏,武死战。
实际上历史上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人,就那么几个青史留名的。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当官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如果皇帝很昏庸,那绝对是国家大不幸!
但是立贤这事儿,很难说,你怎么知道一个人贤不贤?还不是周围人各种吹嘘。更何况,如果皇储太贤明,那老皇上该睡不着了。
清朝就用秘密立储制度解决了这个麻烦。
首先,废除立长制,这样激发每个皇子的积极性。
其次,由于是秘密立储,防止大臣抱团。毕竟皇上看出哪个皇子先结交大臣,肯定排除在外,因为这意味太重名声,或者图谋不轨。无论哪个都不是皇储候选人。
当然,凡是都有例外,就是万一这个皇上非常聪明,但非常自私呢?
那国家完蛋的更快,比如嘉靖,以一人之心夺万民之心。
要没有高拱张居正改革,估计明朝早就灭亡了。
其次,土地兼并问题,就是本剧争议的核心要点。
朱元璋过于偏心,给皇族分了非常多的田地,而且还是按照人口算的。所以明朝藩王都非常能生,我记得好像最高记录是一个王爷有137个儿子。
这么多人生活奢靡,国家财政收入一般都不够填窟窿,不改革行么。
至于普通大户,其实没占多少地。毕竟那时候人口才4000多万,还是养得活。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金融问题。
明朝刚开始实行海禁政策,不允许国际贸易,所以倭寇横行。
这里的倭寇并不是真的倭寇,而是沿海地区的渔民。自打宋代以来,沿海人口就是靠国际贸易挣钱,所以航海业非常发达。
郑和下西洋的船比50年后哥伦布航海的船,大10倍不止。
但朱元璋认为这不是好事,所以封禁海上贸易,于是大批渔民假扮倭寇,继续从事。
胡宗宪抗倭确实打得不错,但实际上是把倭寇逼的转移到福建。直到后来高拱主导改革,隆庆开关,允许海上贸易,倭寇才真的被消灭,或者说转行。
因此,本剧中说织造局卖给海外商人50万匹丝绸,在嘉靖朝是不可能的。不过这是刘和平编剧有意为之,为了跟后面的改革做衔接,可惜没有下部了。
海上贸易带来的问题就是用什么货币交易?
答,白银。
但明朝白银匮乏,所以会出现大量白银流入,即通货膨胀。
这不是要命的。
要命的是,明朝人知道做丝绸比产粮收入高,所以大批农田变桑田,然后挣下钱,再从别的地方买粮食。
如此运行几十年,浙江湖广本来是产粮大户,但大部分都已经改成桑田。
后来,我搞不清楚欧洲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是黑死病,就是珍妮纺织机,反正不用大规模进口丝绸瓷器了。国际贸易就中断了。
那白银也就不再流入明朝,这时候就是突然的通货紧缩。粮食价格顿时暴涨,改成种桑的田,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又变成秧苗,老百姓就没活路了。
再加上当时西北干旱,颗粒无收,大规模流民就出现了。
社会进入混乱状态,要想恢复秩序,基本上只有人口减一半,或者生产力提升一倍,才能解决。
后者明显比较难,那基本上就是前者。
我国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战乱,都持续几十年,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宁为太平犬,不当乱世人,实在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明朝的灭亡跟崇祯有很大关系。这个哪天有空另说。
清朝能保证国家运行,除了纠正这些弊病以外,关键是从大洋彼岸弄来的红薯。
这东西就算是盐碱地,也能高产,老百姓可以避免饥荒。
所以如果不是后来的鸦片战争,清朝应该能维持好久。
多提一句,明朝的金融问题,其实有个现代版本,就是日本上世纪的房地产泡沫,虽然过程不太一样,但基本原理一样,有兴趣的可以研究研究。
有好书的话,不妨推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