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名

null

最近看到一篇自媒体文章《我国“最土”的985大学,大一新生寒假回家,直接想退学复读?》,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说的着实“凄惨”,此文作者虽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别人看了可能就一笑置之,但笔者作为西农毕业的学子,总该为母校“申辩”几句。

null

文章中提到“它太偏远了,距离西安还很远”,的确,距离西安市区几十公里,坐动车都要28分钟。但正所谓有弊必有利,正因为西农远离寸土寸金的西安市区,才得以拥有5657.21亩的校园面积,如果算上试验田等面积,根据西农官方自媒体发布的数据,将达到恐怖的56012.28亩,这些试验用地,分布在中西部五省。广阔的校园面积,也使得西农有更多的土地来“装点”校园,走进西农,满眼望去都是郁郁葱葱,桂花香、青草嫩、枫叶红……要的就是这份儿心里美。如此美景,方不负读书十载。

null

文章中提到“第一年是最难熬的,无论是气候环境,经济环境都不是很容易适应”。这个如果算是问题的话,那应该是所有高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了。姑且不论哈工大的极寒,武大的燥热,西农所在的杨凌,是中国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气候四季分明,春暖多风,夏热多雨、秋热凉爽多连阴雨、冬寒干燥。笔者是典型的北方人,笔者的同学中也有南方人,却也都觉得:杨凌适合养老。是以西农的气候环境虽不是最佳,但也还是不错的。至于经济环境嘛,这个必须得承认肯定是不如大城市的,杨凌虽然是国家农业高新示范区,毕竟只是个县城的规模。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杨凌,也足以供养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了。

文章中提到“有不少大一新生寒假过后,都不想开学回学校,恨不得直接退学回家复读”,由于笔者没有这方面的数据,所以不便妄加评论,希望有掌握统计数据的人来说一下了。

null

null

文章中提到“农业的地位越来越低,导致农业科技人才也不受重视,即使是西农大,中农大这样的老牌985大学,毕业生工作也不是很好找,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大有人在”。并不能说现在农业地位就低了,毕竟无论是做官还是经商,都得先填饱肚子吧?马上就建国70年了,我们的国人也是经历过贫困,经历过饥饿的,不能现在吃饱肚子了,就忘了本吧?至于说到找工作嘛,我这有一组就业率的数据,可以看到,西农和中农的就业率并不低。而且也不能单纯的用就业率来说明问题,难道就业率最高的华南理工的综合实力要强于排在后面的清华北大吗?

null

文章中提到“除非是特别热爱农业的同学可以报考,普通的学生一定要考虑就业的因素”。作者可能是以为西农的全称是“西北农大学”吧?西农不仅仅有农学,在生命科学、动物科学、水利工程、葡萄酒等专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的一些优势学科,都有公开数据可供查询。中国的第一只克隆羊就是2000年在西农诞生的,笔者在西农求学时,也曾有幸看到过克隆羊“阳阳”。

null

西农有什么,其实不用我多说,百度一下就全都知道。只说一点自己的感受吧,记得几年前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某高校的学生餐后会把餐盘主动放到回收处,笔者当时有点奇怪:这有什么好报道的?笔者2005年入学西农时,就是这样的啊,我还以为所有高校都是这样呢。这仅仅是一件小事,但小事亦能反映出大道理,学校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能教好书已属不易,能育好人,更不易。对于高校,我们不应过分的关注它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这些,而应看它的科研和育人,难道不是吗?

null

在西农图书馆前,立着一座雕像,是已故25年的赵洪璋先生,赵洪璋先生在西农工作一生,致力于小麦育种的研究。世人只知种水稻的袁隆平,却不知种小麦的赵洪璋,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该忘记这两位让我们填报肚子的人:袁隆平、赵洪璋,更不该忘记无数默默工作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可能你一生都没看到过。

西农的校训很简单,只有四个字:诚、朴、勇、毅。西农并非985中的顶级高校,在“双一流”中也只评了一个B类,但西农的学子并不会因此而自怨自艾,准备报考西农的学子也不应因此就质疑西农的实力。离开西农已多年,我常常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这四个字,有没有按这四个字的标准去待人接物,这可能也是很多西农毕业生终生铭记的四个字。在校时,不糟蹋父母所交的学费,毕业后,不糟蹋父母的期望,可以默默无闻,但不应毫无作为,如此就好。

文/恋上果酵素果冻,转载请注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