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道风向哪里吹:从哥伦比亚大学的占领运动说起】刘羽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营地,抗议学生打出了“欢迎来到巴勒斯坦人民大学(Welcome to the People's University for Palestine)”的标语。营地设有入口和检查站以防止居心不良者混入,组织者会排查并清理存在火灾隐患的帐篷,学生们还编纂了自己的“社群守则”:不得未经许可拍摄抗议者、乱扔垃圾或是与亲以人士进行肢体接触(以避免演变为冲突)。为了丰富营地的生活,每天还组织了一系列以学习、讨论和演说为主的活动,比如4月24日公示的日程表是这样的——
早上10点,晨间集会;11点,在美巴勒斯坦学生运动的历史;12点,巴勒斯坦民俗故事;下午1点,以巴勒斯坦地图进行艺术创作;2点,午餐;3点,社群园艺活动;4点半,进步学者马克·拉蒙特·希尔发表演说;5点,穆斯林学生进行晡礼;6点,1968年学运史讲座;7点45分,穆斯林学生进行昏礼;8点半,诗歌朗诵;10点,晚间集会。
可以认为“人民大学”的说法反映了这样一种信念:建制的高等教育机构不能胜任其使命,未能给学生营造好全面发展和畅所欲言的教育环境,嘴上说着“社会正义”“领导力”等理念、实际上却只是不断再生产维持不义现状的下一代精英,甚至还滥用暴力机器镇压学生自发的政治活动。因此,学生只好自己组织起来,把社会变成一个大课堂、在斗争与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哥大的抗议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学生夺回了大学中本属于他们的空间,还为彼此提供了教育机会,以关注加沙、巴勒斯坦以及世界各地争取解放的斗争。”走上广场和街头不止是一种政治表态,更象征着走出象牙塔和书本、走向更残酷的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