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城镇与庭院
无需赘言,建筑首先就是独立建筑物的风格体。Dr Pevsner指出,建筑就是任何“一定规模的适合人类居住的封闭空间”。封闭意味着私密。建筑可以定义为位于一定物理边界内的人们的从属关系,以区别于在建筑之外的人。从这个方面来看,建筑系统的规模和上限是没有尽头的,只要建筑可以囊括一定的人类共同体就可以了。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只要一个社会群落的生活方式与临近的其他边界外的群落生活方式显著不同,就实现了社会整合。民族社会有共同的种族、语言和政治特征,社会群体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经济上,基于劳动分工。世界各地的传统社会中,劳动分工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最明显。当农业聚落达到一定密集度,就会在农村聚集区像结晶体一样出现城市,这种城镇的生活可以摆脱农业依赖。所以城镇就是最大的建筑封闭体,也是传统社会中最大的建筑。
围墙包围的城镇
封闭结构当然就是指的城墙。紧急关头这种城墙可以起到防御作用,不仅可以提供城内居民安全,还可以为附近的有交易往来的农民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城墙也规定了城市的边界,所以也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目的。他是传统社会中乡村和城市区分的具体体现。而且,城墙也促进了社会的平衡,人口增长和迁徙受到了抑制,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只能容纳一定数量人口。但这并不是说功能区分和社会平衡的保持是无限进行下去的。但城墙的属性就是保护传统,对抗变化。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社会在乡村和城市之间达到平衡至少在宋元时代就形成了;从那时起一直如此。
中国的北方平原,城墙完全隔绝了乡村和城市,维持了两千年来的规划。这种规划就是长方形的城市。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喜欢这种方形而不是其他几何形状很难说清楚。他们认为大地是方的,所以会在四角设立郊坛祭祀,代表天子奉天承运。我们前面讨论过,这种天子在地上代表神执政的思想。由于类似的象征体系,皇家御院也是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