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阅读:
平湖碎玉(一):楚克是什么?楚克好吃么 ?—— 楚克沉船的历史
平湖碎玉(二):潜在楚克,沉船潜水盛宴的菜单 —— 楚克潜水介绍
本文正文共有6728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二战时日本有这么一款飞机,它产量少得可怜,仅仅167架,想必连在战场上碰到它们的几率可能都跟中六合彩差不多。但是它战后的名气却非常之大,在今天的动漫、游戏中也还能保持人气。它,便是日军的川西H8K,“二”式大型飞行艇。
“二式大艇”在某总意义上被认为是二战时期日本最成功的飞机。它的成功不但在于主要性能上碾压了其他国家的同类飞机,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像同时期日本飞机那样为了主要性能而牺牲其它性能。当然,这个比现代波音737客机还大的庞然大物本身也颇有几分气势,这一点无疑也很合动漫、游戏创作者们的胃口。
↑ 电脑游戏《盟军敢死队》中出现的“二式大艇” 来源:《盟军敢死队》
楚克水下的这架“二式大艇”(我判断是最早的一一型,H8K1)是楚克最大的飞机潜点,同时也是全球唯二同型的飞机潜点。这架“二式大艇”虽然主体倾覆且断为三节,但是很多细节却都保存的很好。所以也算是楚克比较热门的一处潜点。
↑ 动画片中出现的“二式大艇” 来源:大艇再び還らず
平湖碎玉 三十九
“埃托”岛水域的飞机残骸(四)
H8K“二”式大型飞行艇
( Emily Flying-boat )
潜点概况:
名称:Emily Flying-boat
型号:H8K“二”式大型飞行艇
原长 / 宽:28米 / 38米
深度:15米
日本海军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当他们站在山顶上俯视大洋的时候,黑人的孩子也可以……不对,是帝国的飞机可以任意问候太平洋上的沿岸国家和岛屿。甚至连美利坚和澳大利亚都不在话下,更不要说大洋中那些“未开化”的岛民。这便是一个军国主义者的黄粱美梦。
↑早期版的“二式大艇”模型封绘,特别突出了它的巨大体积 来源:长谷川模型
作为“渐减邀击”战略的一部分,日本从1930年代便开始研究拥有4部引擎、超强续航、船型机身自带浮力的巨无霸怪兽级超大型水上飞机。由于体型巨大,而且主要浮力不是来自于外置浮筒,所以这样的装备往往被视为是一种能够飞行的舰艇,日本称之为“大型飞行艇”(简称“大艇”),而不是“水上飞机”。(战后日本动漫中流行飞行战舰的概念,不知道是否也是受此影响?)
按照日军战前的计划,一旦与美国开战,“大艇”们将与专门为它们建造的“秋津洲”型飞行艇母舰配合。届时由“秋津洲”先携带可以供8架“大艇”使用的燃料和弹药秘密埋伏在大洋中间。发动攻击时“大艇”编队可以先与“秋津洲”汇合补充油弹,随后对美国的港口、舰队执行空袭或侦察。如果需要,执行任务之后受损的“大艇”还可以回到“秋津洲”,借助舰上的30吨级吊车上舰维修。
↑ 卡通画中的“二式大艇”,请留意远处正在起吊一架“大艇”的母舰“秋津洲” 来源:www.zonglanxinwen.com
作为这一计划最早的产物,日本在1938年投产了川西H6K“九七式”大型飞行艇。“九七大艇”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同类装备之一:它可以用比同时期战斗机还快的速度,携带2枚鱼雷进行长达5000公里的跨洋奔袭!不过日本海军显然还有更大的计划,他们马不停蹄的又继续开发起了“九七大艇”的后续机型,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川西H8K“二”式大型飞行艇,盟军代号“Emily”。
“二式大艇”的体型已经大到了惊人的地步,甚至超过了今天部分型号的波音-737客机!不过它在保持了与当时主流战斗机相似的速度的情况下,将航程进一步扩展到了7400公里以上(改进的一二型甚至达到8200公里)!它在携带1吨重炸弹或两枚800公斤鱼雷时,也依然能保持6500公里的航程。这个数字是当时美军主力远程轰炸机B-17最大航程的两倍,甚至比美军在战争后期投放原子弹时使用的、以超长航程著名的B-29“超级空中堡垒”重型轰炸机也要高30%。更为难得的是,“二式大艇”并没有像其他日本飞机一样牺牲防护性。它在机身关键位置都安装了装甲,机内也备有全套的自封堵油箱及自动灭火系统。配合飞机上的5门与主流战斗机同一级别的20毫米航炮和4挺机枪,无怪乎“二式大艇”被美军飞行员认为是最难击落的日军飞机。
↑ 正在从水上起飞的“二式大艇一一型” 来源:长谷川模型
↑ 借助模型套件,我们可以直观的了解“二式大艇”上炸弹和鱼雷的挂载方式 来源:www.moxing.net(模型网)
“二式大艇”在一些方面已经达到了日本、甚至全世界航空技术的尖端水平,加上战时日本特种金属材料供应不足,导致它的产量很低。到战争结束时,日本一共仅建造出了167架各种型号的“二式大艇”,其中包括了后来被改装用于人员运输的原型机“十三试大艇”(改装后“略符”为H8K1-L)、12架由于海军急需而预先生产的“一一型”(H8K1)、122架正式量产型“一二型”(H8K2)、35架量产运输型号“晴空/三二型”(H8K2-L)、以及另外两架用于后续改进实验的机型“二三型”(H8K3、H8K4)。以上数字相加大于该型飞机的总产量,估计是因为其中5架飞机中途被改装升级,所以被重复计算了。
↑仅有两架样机的“二式大艇二三型”,这个型号最显著的特点是将机翼下挂载浮筒整合到了翼尖上 来源:oil12300的小屋
也许是因为数量的原因,在二战中“二式大艇”参与交战的次数并不太多。不过它在1942年3月刚一装备部队,就曾经迫不及待地按战前的计划对夏威夷实施过长途奔袭,即“K计划”。只不过这次行动为了保险起见并没有动用“秋津洲”,而是把3艘潜艇部署在战前就选定的“法国护卫舰浅滩”(French Frigate Shoal)进行支援。结果这次空袭的“大艇”由于天气和灯火管制的原因没能找到目标,最后炸弹基本都落到了山上或者海里,没有命中任何军事目标。而在几天之后的另一次侦察飞行中,一架“二式大艇”还意外的被美军击落。到了中途岛海战时,日军还想故伎重演,用同样的方法侦察美军主力舰队的动向。但是没想到秘密中转站“法国护卫舰浅滩”已经被美军发现,于是行动只得取消。这也直接导致了中途岛海战时日军航母机动部队对美军动向知之甚少,屡屡判断失误并最终惨败。
↑ 模型封绘上的“二式大艇”与一艘美军潜艇正在“互动” 来源:ARII模型
在这之后,“二式大艇”在澳大利亚、瓦努阿图、斯里兰卡和印度方向进行了多次长距离侦察和轰炸任务。特别是驻扎在所罗门群岛的“第八零二”航空队装备的“二式大艇”曾经获得母舰“秋津洲”的支持,表现的一度非常活跃。“二式大艇”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获得了盟军飞行员的认可。比较著名的案例包括在1943年11月,玉利义男大尉的“二式大艇”曾经与3架美军P-38“闪电”重型战斗机进行了长达40分钟的空战并最后取胜。当时这架“二式大艇”中弹230多发,但是仅有一名乘员受伤,空战后直接飞回了日本。
↑ “二式大艇”的内部结构 来源:长谷川模型
当然,关于“二式大艇”最著名的事件还是莫过于“海军乙事件”了。当时由于帕劳遭到美军轰炸,驻扎在此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部计划迁往菲律宾达沃市。当司令部要员分乘两架没来得及加满油的“二式大艇”运输型“晴空”起飞之后却遇到了热带风暴。最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古贺峰一大将搭乘的飞机失踪,古贺以下7人被认定为殉职;而另一架飞机则在菲律宾宿务岛迫降,机上的联合舰队参谋长福留繁中将被当地游击队俘获,并且导致日军大量机密文件和密码本后来被美军获取。
战争结束之后,本来产量就很稀少的“二式大艇”遗留下的实例更是珍惜。目前为止只有一架战后被美军运走测试的整机依然存世。该机已经在70年代末归还给了日本,现在在鹿儿岛的鹿屋航空基地史料馆保存。除此之外,已知的实例就只有两架水下的残骸,分别位于塞班岛西侧和楚克环礁。
↑ 美国在1979年归还给日本的“二式大艇” 来源:時事通信社,1980年07月15日
楚克的这一架“二式大艇”位于“埃托”岛(原“竹岛”、Etten)西北方,距离北部的“托诺瓦斯”岛(原“夏岛”、Dublon)仅有几百米的距离。日军在夏岛上的水上飞机维修站就在这架飞机东北方不远,但是这架“二式大艇”机头却是指向南方的。从水下的残骸判断,这架飞机坠海的状态可能很惨烈。它的机体断成3节倒扣在水底,两部靠外侧的螺旋桨似乎在落水时并没有转动,而两部内侧螺旋桨的桨翼尖端却向前方弯曲,而不是像一般转动的螺旋桨受到冲击后那样向后弯曲。综合现场的情况,我分析这架飞机有可能是由于燃油不足,仅能维持两部螺旋桨转动,想要就近在海面降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降落角度过大,导致飞机机头先扎入海里,然后整个机身在惯性作用下向前翻滚,底朝上前滚翻式的拍进海里,最后机体断裂沉没。
↑ “Emily Flying-boat”潜点的位置
↑ “Emily Flying-boat”潜点示意图 来源:SeaWolf Productions
这个被称为“Emily”的潜点,以楚克的标准来说能见度并不太高,多数时候维持在15-20米左右。不过由于这里深度仅有15米,因此经常被潜水员们作为一天中的第二次或者第三次潜水的目的地。在这个非常巨大的飞机残骸潜点里,除了3段机身以外,现场还散落着大量的机身金属板,以及原本安装在机身内、外侧的设备和零件。
↑ “Emily”潜点附近海床上散落的各种电子、机械设备 来源:Minnesota School of Diving
这处飞机残骸最前部的一节大约在驾驶舱后方的位置断裂并且倒扣在海底,歪向机身右侧(潜点的左侧)。非常有趣的是最前部的圆形机艏炮塔上有很多支撑结构,与我们平时熟悉的“二式大艇”不同。经过查阅资料发现这应该是最早期的原型机和12架“二式大艇一一型”的特有设计。原本位于机艏炮塔下方的射手下视观察窗现在都翻到了上方,不熟悉结构的人可能会以为它们是驾驶舱的风挡,并因此误以为机头部分是正立在海底的。潜水员可以通过机艏侧面的破洞进入舱内。但是原本舱内的仪表盘和电台现在已经被早先的潜水员搬到了外边。
↑ “Emily”潜点最热门的拍摄角度 来源:Torbjörn Gylleus
↑ “二式大艇”的机艏下部(翻转),上边的玻璃窗口是原来的射手下视观察窗,下方生长了不少珊瑚的半球形物体是机艏炮塔,请留意炮塔上的支撑结构 来源:Geoff Infield
↑ 从这张模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二式大艇”机艏部分的内部结构,上边的驾驶舱现在已经被埋在了海床下无从寻找了 来源:www.moxing.net(模型网)
↑油画中的“二式大艇一一”型,请留意早期型的机艏炮塔支撑结构,与楚克的残骸一致 来源:aviationartwork
残骸的第二段主要是倒扣在海床上的中部机身和机翼。机翼上的螺旋桨非常完整,只是经过几十年的海水浸泡,前边桨翼的部分从发动机上脱落了下来。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外侧的两部发动机桨翼上都没有高速转动时撞击水面导致的弯曲,而内测的两部则怪异的向前方弯曲。两侧机翼上的浮筒都已经脱落,掉在了机翼上。在机翼的尖端还能看到圆形的深色区域,这其实是原本涂在这里的日军“日之丸”标志。这一段的机身部分由于损坏较为严重,加上内部设备较多,因此很难穿越。潜水员可以留意在机翼上还有一个水滴形的金属框架,看起来很像是原本机身侧面射击塔的残片。
↑ 这张照片可见内测螺旋桨(前)桨翼顶端向前弯曲,外侧(后)基本没有弯曲 来源:Geoff Infield
↑ 水滴形的金属框架,我怀疑是侧面机枪塔的一部分 来源:King Kapmre
残骸的第三段是倒扣的机艉部分,这一段内部相对较为空旷,潜水员可以进入但是无法转身。沿着机艉一直前行,在最末端的一个舱门外便是机艉炮的操作室以及球型的艉炮塔结构。炮塔下边的沙地里有一根金属管,很多人认为它是艉部的20毫米炮管,但是我却觉得这跟金属管的形状似乎与原本的炮管不同。
↑ 艉部残骸内部,尽头的舱门通向艉炮塔 来源:Geoff Infield
↑ 从这张模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二式大艇”艉炮舱的内部结构,请留意艉炮手背后的舱门 来源:www.moxing.net(模型网)
由于在这处潜点没有发现可以证实的航炮或者机枪,因此有人推测这架飞机可能是一架运输型的“晴空”。由于倒扣的机身把顶部炮塔等明显的特征都埋进了沙子里,因此想要辨认非常困难。但是我经过对比认为这个说法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是机上早期型的机艏炮塔。据我所知拥有相应结构的运输型“二式大艇”应该只有一架,也就是那架用“十三试大艇”一号验证机改装的H8K1-L,而它出现在此的可能性应当非常之小。此外我在机身上也没有找到明显的客舱窗户,反而是在附近发现了疑似“晴空”所有没有侧面射击塔上的结构。
↑ “二式大艇”乘员漫画图解 来源:kancolle.fandom.com
笔者曾经见到有的潜点介绍上称这架“大艇”是从帕劳飞来楚克运送几位高级将领的,但是在半路上遭到美军拦截击伤,最后迫降在这里。甚至还有一些诸如运送的要员在空战中受伤的故事等等。虽然这些故事很生动,但是我却觉得不太符合当时日军的行事方式,更何况这架“二式大艇”看起来也并不象是运输型的“晴空”。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给出了很多细节,但是就是没有给出具体的时间、人名和任何单位的番号,而我截至目前也没有查到任何相关的记载。
就目前我掌握的资料来看,虽然在美军空袭楚克之前,“二式大艇”也经常往返楚克执行比较重要的输送任务,但是基本上所有能确认的损失记录都还是发生在美军“冰雹行动”空袭期间。当时“二式大艇”在日军中主要装备了“第八零一”、“第八零二”和“第八五一”3个航空队,而“八零一空”和“八零二空”当时都有飞机驻在楚克,主要部署在“春岛”南部的水上飞机基地,此外美军侦察照片显示还有至少3架“大艇”在位于“夏岛”南部的维修基地内接受维修。
↑ 位于新几内亚的一处日本水上飞机基地正在遭到盟军轰炸,图中可以见到水中有几架“零式水侦”,在岸边停靠这一架“二式大艇” 来源:lex-for-lexington
理论上讲“八零一空”的前身应该是横滨航空队,也就是执行第一次K作战,并且在南洋、阿留申方向颇为活跃的一支部队。然而事实上该部已经在1942年8月美军登陆“图拉吉”(Tulagi)岛时全军覆没“总员玉碎”了。所以这支新的“横滨空”其实是在1942年10月重新组建的,并且在一个月后改称“八零一空”。这支新航空队在帕劳和千岛群岛方向曾经执行过数次任务。
至于“八零二空”的前身则是“第十四航空队”。这支部队是在1942年4月“横滨空”调往所罗门群岛之后,由其留守部分和“东港航空队”的一个大队一起合并而成的,目的是为了在“横滨空”被调走之后继续维持对中部战场夏威夷、中途岛方向的侦察任务。日军的第二次K计划本来就是应该由这只部队执行。中途岛战役之后,这支部队参与了阿留申方向和“吉尔伯特”(Gilbert)群岛方向的战斗,并在1943年底改称“八零二空”。该部曾经在所罗门群岛方向参与了惨烈的消耗战,最后在1944年1月低,将残余的飞机撤往塞班休整,而这时留守在马绍尔群岛的包括司令官鸭游波夫大佐在内的基地人员却不偏不倚地正好遭遇了美军的空袭和登陆。
↑ 在“吉尔伯特”登陆的美军士兵正在眺望一架“二式大艇”的残骸 来源: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为了从马绍尔群岛美军登陆部队的炮口下挽救滞留的日军要员,“八零一空”下属的7架“二式大艇”和“八零二空”的3架“二式大艇”奉命在楚克集结,并从1944年2月3号开始对美军正在登陆的马绍尔群岛各岛屿进行了为期5天的人员撤回行动。在这期间“八零二空”滞留在“沃特杰”环礁(Wotje Atoll)上的40名基地要员都得以撤回,只剩下司令官鸭大佐本人执意要留下坚守,他最后在13日被美军舰炮击中身亡。
↑ 一架隶属于“八零二空”的“二式大艇一一”型 来源:长谷川模型
在抢救完被困人员之后。这两个航空队又在2月12日联合出动了3架“二式大艇”,对已经被美军占领了的“奎贾林”环礁的罗伊岛(Roi Is.)上的机场进行了轰炸。这座机场原本是日军第二十四航空战队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日军在马绍尔群岛方向建设最完善的机场。因为这里能够起降大型飞机,所以现在日军认为必须要阻止美军将它作为陆基重型轰炸机的前进基地。然而日军没有想到,这次空袭之后没过几天,还没有完全消化掉“夸贾林”这块肥肉的美军航母编队居然又摸上了门来,突然在17、18号两天对楚克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反应不及的日军损失惨重。
↑ 一架正在进行整备的“二式大艇”,注意机翼挂架上的4枚总重量达1吨的炸弹,与硕大的机身相比显得非常小 来源:imperialjapanesehistory.tumblr.com
在纷乱的战场上,似乎双方的记录都没太提及这几架“大艇”。不过在18日空袭结束之后,来自美军航空母舰“邦克山”号(USS Bunker Hill,CV-17)的侦察机报告了空袭之后楚科的情况,其中关于大型飞行艇的部分,仅提到在夏岛南方的水上飞机基地发现有两架似乎可用的“大艇”。而在空袭之后第二天,楚克的日军第二十六航空战队给联合舰队的报告中还提到,该部在空袭中确认损失飞机高达191架,其中彻底被摧毁28架、出击之后未归还67架、严重损毁96架(包含“二式大艇”两架)。由于“八零一空”和“八零二空”都在这次袭击中几乎损失殆尽,因此日军在4月1日将“八零二空”解队,剩余人员合并进了“八零一空”。根据这些信息推测,至少在1944年2月19日的时候,可能最多有6架“二式大艇”在空袭后没能回到基地,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就是其中之一。
↑ 一架在澳大利亚被击落的“二式大艇”,讽刺的是它被击中的部位恰好是严密防护的机腹部油箱位置 来源:Australian War Memorial
在此后的一年里,“八零一空”的“二式大艇”还对已经位于“敌后”的楚克进行过几次强行输送和搭乘员救出任务。1944年底,这些“大艇”在为执行“第二次丹作战”做准备的时也曾经出入过楚克。不过这几次行动中都没有留下在楚克环礁内的损失记录。
以上就是关于楚克的这架“二式大艇”的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还是忍不住把网上搜来的几张奇异的图片附在末尾…… 这次的受害者不仅仅是“二式大艇”,就连它的专职生活秘书“秋津洲”也未能幸免……
……
……
↑ “二式大艇”和“秋津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