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做:副业失败的一天。
里面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副业失败的案例。
有人做小红书,分享体制内的公文写作案例,积累了 1.5 万粉丝。感觉应该可以变现了,便做了一门课,定价 98 元,结果只有两三个人购买。
有人做 B 站 UP 主,一个视频播放量 5 万,结果只赚了 4.6 元。
有人在抖音上做读书直播,很多人说她声音好听,但是大多数人进了直播间,过了一会就出去了。最后只有两个人多停留了些时间,一个人关注了账号。
更早之前还看过一个,辞职后想做视频博主,于是花了两万多买器材,花了一个月拍摄和剪视频,最后发到平台上,观看量没超过 100 。最后索性在闲鱼上卖了设备,重新找工作。
这些案例,好像跟很多人的认知不太一样。
02
如果说互联网的进步有什么副作用,其中一个肯定就是:抬升了大家对生活和工作的预期。
记得小时候,自己生活在四川省一个小县城里,每天身边的同学穿的都差不多,好一点的是美特斯邦威,差一点的就是没有牌子的产品。大家会偶尔攀比一下,但这也仅限于一两百元左右的差距。
但是,现在大家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手机看到一线城市最富有的同龄人的着装,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于是,很多人都在互联网世界里经历着一场单边的《变形记》。
再比如在大学阶段,要找工作了,都会参考师兄师姐的情况,知道自己大概几斤几两,能去到怎样的单位,拿到多少的薪酬。
但是,现在铺天盖地年入百万的「青年领袖」「大厂高管」「创业先锋」,并分享着浓郁的鸡汤,告诉你:你也可以。
恩,我可以吗?
03
满意度是什么?
满意度=结果-预期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能力支撑不了结果,而预期又在无限放大,自然容易失落。
04
回到副业这件事。
你做这件事的预期是什么?
比如前文提到的做「读书直播」的朋友,她的预期如果是:反正我读书就喜欢读出来,那就顺便做个直播,一举两得。那结果增加了一个粉丝,也是满意的。
但如果预期是赚钱,那就出了问题。
因为一旦目的是「从别人口袋里掏出钱来」,这就不是一件「我想做什么的事」了,而要思考「我能提供什么价值」。
任何商业模式的第一个基础都是满足某个需求。
你肯定会说了:也有人喜欢听书啊,况且博主的声音好听,这不就是需求吗?
但是,商业模式还有第二个基础:能不能提供差异化的需求?
如果我要听书,为什么不去「得到」上听?去「微信听书」上听?
我的服务可以比人家花钱打磨的还好?
当然,你肯定还会说了:我在某个领域就是更厉害,可以比这些平台做得更好。
好吧,这里就涉及到内容产品的生存基础:能不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内容?
太多的人,基本上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原因无他,能做出 10 个原创内容,还相对容易;但要做出 100 个原创内容,那就压力山大。
而一旦内容枯竭,流量就会结束。
一旦开始抄袭,流量就会反噬。
就是这么现实。
05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曹将,你不就是在劝人不做副业吗?
其实不是。回到满意度的公式:
满意度=结果-预期
这里面的核心是:我们到底抱着怎样的心态来做事(预期)?
既然是副业,那就意味着自己还有个主业。
那副业的预期,其实可以低一点。
比如就是沉淀自己的经验,顺便分享到自媒体里。
再比如就是喜欢摄影,顺便把作品发布出来。
你看,一举两得。得之我幸,失之——也没有什么失去的。
或者说我就是想为以后转型做准备,那就利用它来尝试做一个大号出来。
这时候,那就要去研究别人是怎么做的,积累一系列工具和方法,让能力匹配上自己的目标。
06
人最怕的就是,稀里糊涂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
主业尚且容易如此,副业更是。
而成年人最大的资产,就是时间。
浪费了,就没了。
作者 | 曹将;编辑 | 亚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