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园林:传承岭南园林文化 绿美广东的生态典范

2025年2月16-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将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将于2月16 日上午举行落成庆典。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 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构建美丽中国、推动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

未来,百花古寺将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岭南佛教文化传承地”,挖掘弘扬岭南佛教文化精髓;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佛教文化传播地”,推动区域文化交流融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地”,利用地理优势,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佛教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羊城二月暖意正盛,步入位于增城区的百花古寺,紫薇、木棉、玉兰等岭南本草植物融入禅意庭院,让观者在花香与水声中感受自然韵律。

2月16日-17日,广州增城百花古寺举办“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通过多年的努力和耕耘,百花古寺将于2月16日上午举行落成庆典。

“‘遵生营境’是我们最主要的设计理念,‘遵生’源于中国传统养生智慧与园林营境相结合,达到顺时调养的养生目的,回归传统和谐天人关系。”百花古寺园林设计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高伟表示,百花古寺延续大佛古寺的设计序列,在高密度城市中传达有序且有健康促进作用的历史环境信息,以园林手法介入城市更新、促进积极健康的实践应用。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更多人追求归于自然本真、涤濯心灵的放松方式。百花古寺的园林,不仅是一处净化心灵的游览场所,也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特色城乡建设有机融合。

未来,百花古寺将发展成为岭南佛教文化的璀璨明珠,还有望利用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城市特色体验空间,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

佛教宇宙观的园林表达

百花古寺,前身为白花书院,始建于公元68年,民谚称“未有增城、先有白花”,历史底蕴深厚。

在社会各界呼吁下,2013年获批重建,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法师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耀智法师带领四众弟子齐心努力,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的园林生态建设,百花古寺在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社会大众、提升寺院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院落是东方传统建筑的基本单元,我们采用典型的合院式庭院布局,中轴庭院以须弥山为主题,须弥山麓、山腰及山顶分别成为三进庭院园林设计的灵感源泉。”高伟介绍,佛教宇宙观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象征着佛法的庄严与宏大。三进庭院与四念处正念修行相结合,让观者的心灵随念处而动,步步深入山中。

高伟表示,百花古寺的园林依循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透视“三远”法,在庭园中呈现东方传统宇宙观,在游览序列中体验时空一体。第一进庭院中的卧石以“平远”手法来展示;第二进庭院的叠石重在营造空间感,比照传统山水画的“深远”视角,让观者联想起须弥山的基座;最后一进庭院的塑石宛如山巅,与“高远”相对应,再现中国山水画的禅意之美。

《杂阿含经·弟子所说诵》中言:“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如明目士夫登高山顶,观下千多罗树林。如是我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成此大德神力,以少方便见千须弥山。”园林中轴两侧共建有八座庭院,依照“四念处”的四个步骤,由南到北分为四层,象征着精神世界的逐步升华。

“我们将正念修行细化为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个实践步骤,并与八正道相辅相成,构建了一条通往心灵净化的修行之路。”高伟说。

禅意园林的绿美实践

百花古寺内,粉色异木棉正争相绽放,展现出最为动人的姿态。不久后,中轴庭院两侧将迎来龙船花、紫薇、龙胆、萱草等多个品种的岭南本草植物,为百花古寺披上一件绚丽多彩的春装。

百花古寺在园林建设中积极践行绿美寺院的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实现了园林的绿化、美化与生态化。高伟介绍,园林在岭南本草植物的选种配置上,选择姿态、色彩、质感等与品题内涵相呼应,空间氛围相契合的植物,营造园林景物。

“我们结合‘二十四节气顺时养生’的主题,根据每个节气所属季节和调养脏腑,进行本草的选种栽植。例如东侧水系利用归经为肝的龙船花、紫薇等营造助阳泄肝的春景,归经为心的凤尾蕨、萱草等营造避暑养心的夏景。”高伟表示,百花古寺有助于激发岭南地域性南药医学文化的活力,弘扬传统文化并促进公众身心健康。

此外,百花古寺应用岭南乡土植物的园林植物造景,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承载岭南历史与文化,有助于增强园林地域特色和文化认同。

园林中栽植果树是岭南园林乡土植物应用的一大特色。在百花古寺中轴二进庭院,种植有荔枝、芭蕉等果树。芭蕉的大叶在园林中既能遮荫又能营造宁静的氛围,同时芭蕉在佛教文化中象征世事无常,提醒人们万物皆虚幻的寓意。水系则种植有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黄皮等果树。

“百花古寺的园林设计已被评为首批‘广州市绿美宗教活动场所’的代表,其中的岭南乡土植物造景在兼具形式美与实用美的基础之上,又通过精心的植物布局,实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致敬与创新。”高伟举例,傍岸栽植有树影婆娑的串钱柳和枝繁叶茂的洋蒲桃、水蒲桃等树种,兼具功能属性和审美属性,形成了岭南乡土植物应用的独特风格。

禅宗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交汇点

百花古寺不仅是佛门圣地,更是岭南禅宗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交汇点。岭南禅宗文化从头陀行到融入生活,形成“行住坐卧、心定即禅”的态度,百花古寺应运而生,弘扬佛法,结合园林艺术营造修行氛围,让信众感悟佛法。

“这座园林的核心理念为‘遵生营境’,遵生源于明代养生专著《遵生八笺》,将古人的养生智慧与现代园林美学巧妙结合,从身体机能、心理功能和感知、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促进积极健康的实践应用。”高伟表示,百花古寺的园林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融合佛学、中医养生、设计美学于一体的科普教育场所。

他表示,广东人讲究煲汤、煲凉茶,折射出人体与自然环境调和的养生智慧。未来,百花古寺将面向市民游客开展中草药、中医文化的科普教育活动。而造园所用到的塑石、叠石等工艺,具有典型的岭南园林特色,也可作为岭南非遗的科普载体。

2025年元旦,百花古寺开展“元旦植树祈福活动”,以“寺树”为媒介,彰显了佛教界积极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呈现佛教界从“大兴土木”向“大兴树木”的思想转变。

而在即将举行的“首届岭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会暨广州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佛教文化交流系列活动”中,“生态园林与正念禅修”交流会将成为重点。

届时,来自海内外的风景园林界专家学者、高僧大德将围绕“正念禅境与生态伦理的理论关联”“园林康养规划设计及其理论”“绿美寺院的具体实践举措”三个主题展开交流与对话。该交流会旨在深入探讨禅的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正念禅行的实践,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图/文 广州百花古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