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哈喇(姓氏)溯源

作者富察宝仁 吉林家谱

满族哈喇(姓氏)考释

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哈喇(姓氏)和家谱是项很重要的内容。从姓氏和家谱中,可以追溯满族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渔猎民族从蒙昧时期走来的足迹;从满族人对老姓(满族“哈拉”)及家谱的重视,可以看到满族人鲜明的祖居地意识,强烈的民族理念和慎终追远、对长白山祖宗发祥之地的崇尚精神。

满族的哈喇(姓氏)可谓浩瀚繁杂,且随着时间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出现了许多分支及演变。据《金史·百官志》载,辽金时期满族先民女真人已有 115 个姓氏,分有“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到了清代满族的姓氏已扩展了 10 倍,据由乾隆皇帝亲自审定的《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满族的姓氏已多达 1100 余个。

富育光、孟慧英在《满族萨满教研究》中,记述了一则牡丹江地区满族富察氏祖源的美丽神话:

在古老又古老的年月,我们富察哈拉祖先,居住的虎尔罕河突然变成了虎尔罕海,白亮亮的大水淹没了万物生灵。阿布卡恩都力用身上搓落的泥做成的人,只剩下了一个。他在大水中随波漂流,眼看就要被淹死了。突然,水面漂来一根柳枝,他一把抓住柳枝,才免于淹没。后来,柳枝载着他漂进了一个半淹在水里的石洞,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他媾和,生下了后代。

这则动人的富察氏祖源的神谕中,揭示了许多内涵丰富的东西。一则富察哈拉源远流长,也许是源于远古的大洪水时期;二则这是一个美丽的图腾崇拜的故事,显示的是满族崇柳祀柳、崇拜佛多妈妈(柳神、始祖母神)的久远历史;三则是长白山地区(虎尔罕河)是富察哈拉的发祥之地;四是充满了荣耀感,讲富察哈拉(引申为满族)乃神(佛多妈妈)与人媾和的后代。

在祖国 56 个民族之中,满族是有详细文字记载的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溯本求源可以至少追溯至四五千年以前的舜、禹远古时期。而且,在诸多的少数民族之中,姓氏数以百计的是寥寥无几,而满族的姓氏竟多达千余个之多,亦可谓是洋洋大观!

《辞海》载:

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氏,姓与氏的合称。

《通志·氏族略》载:

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明贵贱。

此《通志·氏族略》记述得十分清楚,姓氏表示着一个群体的社会血缘关系,其最早产生于远古的氏族社会时期。姓是代表家族血统关系的称呼,氏则是姓的支系,是一种古代门第的称呼。满族之先世与汉族一样,大约在母系氏族时期就出现了氏族。此时,女人是氏族的中心首领,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全体氏族成员都是她的后代。此即“妇人称姓”“ 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之源。

当时,氏族成员实行族外婚,故又形成了不同的血缘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孙的繁衍氏族不断地增多,为了互相间的区别辨识,于是产生了姓氏。汉代以前的满族远祖先民肃慎人、挹娄人,还是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既没有什么文籍传世,也没有什么名人名氏留名青史。到了魏晋时期,满族的先民始有姓氏名号记载。《隋书》卷 100 载,勿吉人“延兴中,遣使乙力支朝献”,太和九年(485)“复遣使侯尼支朝献”。由此可知,满族的古代先民中,勿吉人的乙力支氏、侯尼支氏以及之后的婆非支、侯刀归、大莫弗满咄等是最早见著史册的姓氏。

到了隋代,满族先民靺鞨人的姓氏已经很多了,这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开创了中原皇帝封满族先民汉姓的先河。《隋书》卷 81 载,靺鞨人“渠帅(酋长)突地稽率其部来降”。被封为了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到了后唐开元年,突地稽又被封为“右卫将军”并赐“李”姓。这“突地稽”是其原来的靺鞨姓氏,而“李”则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赐予的国姓。这也是满族先人最早接受所赐汉姓的开端。

唐代,满族先民靺鞨人创建的渤海国,是中央唐朝王朝的藩国。渤海国王大祚荣所姓的“大氏”,据考是源自契丹王所赐之“大舍利”封号,故以“大”为姓氏,而其父辈乞乞仲像、乞四比羽则均为靺鞨复姓。渤海国也是自大祚荣之后,才有了大武艺、大钦茂、大元义、大华玙直至末王大,总计大姓 15 世王。到了金代,女真人的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氏族比隋唐时期又有了显著增加,姓氏也大大增加了。据金史记载,金女真人共有 115 个姓氏。当时,女真人的姓氏的明显特点,是有“白号之姓”与“黑号之姓”的区别,并且分为了四大支系。

《金史·百官志》载:

凡白号之姓,完颜、温迪罕、夹谷、陁满、仆散、术虎、移剌答、斡勒、斡准、把鲁、阿不罕、卓鲁、回特、黑罕、会阑、沈谷、塞蒲里、吾古孙、石敦、卓陀、阿厮准、匹独思、潘术古、谙石剌、石古苦、缀罕、光吉剌皆封金源郡(以上 27 姓氏为一大支系)。裴满、徒单、温敦、兀林荅、阿典、纥石烈、纳阑、孛术鲁、阿勒根、纳合、石盏、蒲鲜、古里甲、阿迭、聂摸栾、抹捻、纳坦、兀撒惹、阿鲜、把古、温古孙、耨碗、撒合烈、吾塞、和速嘉、能偃、阿里班、兀里坦、聂散、蒲速烈,皆封广平郡(以上共 30 姓氏为二大支系)。吾古论、兀颜、女奚烈、独吉、黄掴、颜盏、蒲古里、必兰、斡雷、独鼎、尼庞窟、拓特、盖散、撒荅牙、阿速、撒划、准土谷、纳谋鲁、业速布、安煦烈、爱申、拿可、贵益昆、温撒、梭罕、霍域,皆封陇西郡(以上 26 姓氏为三大支系)。黑号之姓,唐括、蒲察 、术甲、蒙古、蒲速、粘割、奥屯、斜卯、准葛、谙蛮、独虎、术鲁、磨辇、益辇、贴暖、苏勃辇,皆封彭城郡(以上 16 姓氏为第四大支系)。

《金史》所载,金女真人的姓氏计 115 个,其“白号之姓”共分三大支系,99 个姓氏;“黑号之姓”只是一个支系,有 16 个姓氏。历史的步伐走过了金、元、明到了清朝。清太祖努尔哈赤反明立金(史称“后金”),太宗皇太极又改“女真”族称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大清”。

这父子两个皇帝先是统一了女真族,兼并了建州女真、长白山三部(讷音部、珠舍里部及鸭绿江部)、海西女真(即扈伦四部)之辉发部、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之后,又收编了东海野人女真(今吉林省珲春直至极北乌第河入海口,沿日本海北、鄂霍次克海、鞑靼海峡等广大地域生活的女真人)、收编了黑龙江野人女真(生活在黑龙江中下游、大小兴安岭直至外兴安岭以南等广大地域生活的女真人)。

清太祖、太宗兼并东北广大地区的通古斯语族的诸女真人同时,还顺手牵羊征服了一些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的蒙古、达斡尔、巴尔虎等部族人。这些在清顺治元年(1644)清入关前后被兼并或收编的诸多部族之人,皆被编入了满洲共同体(即今之满族)。因此之故,在清太祖、太宗统一东北地区之后,满族的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之,其氏族、姓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 ,不 但 较 大 的 氏族分成了若干个小的氏 族 ,而 且 姓 氏 也 骤然 增 加 ,其 中 还 出 现了一些蒙古语族的姓氏 。像《八 旗 满 洲 氏族通谱》中所载的“巴林 蒙 氏 ”即 满 洲 蒙 古氏 族 ,乃“ 东 部 蒙 古人”之意;“ 奥库蒙氏”乃“犁托头”之意;“郭和 络 氏 ”乃“ 放 纵 ”之意等。

到了清朝前期,满族的姓氏已发展到了 600 余个。清雍正年间纂修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收录的满洲氏族姓氏已达 648 个。其中满洲“著姓”151个,满洲“中姓”144 个,满洲“稀姓”353 个。

据清《皇朝通志》所载,清中期满洲已有了 675 个姓氏。到了乾隆初年,由乾隆皇帝钦定的满洲姓氏总汇《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收录的八旗满洲人姓氏竟多达 1100 余个。其中涵盖了早年加入了满洲共同体的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族人后裔,而隶属女真人后裔的八旗满洲人姓氏也约近 700 个。

此《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历时十年之久,成书于 1744 年,乃是以慎终追远著称的清高宗乾隆皇帝钦定审阅,不但具有翔实的可靠性,而且具有至高的权威性。正如其谱书的《凡例》所言:

满洲内始立姓、始归顺之人,其所居地可考者均逐一开载,以昭族望。其地名无实据可凭者,惟开载姓氏、旗分、官爵以备族姓之源。

满族历史悠悠,从茹毛饮血的远古走来,从蒙昧走向文明。至汉朝以后,从其先民勿吉人时起方有姓氏见著青史。满族姓氏起源及家谱的研究,已是研究满族历史和金史、渤海史及清史的一个新领域,亦是研究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族制度、关东文化及东北史的珍贵资料。正如辽宁满族《富察氏谱本·原序》所讲:

窃我们富察氏,系出长白山,为满洲族。自原始祖、二世祖、三世祖随龙崛起从征。大清肇基王迹,佐命龙兴,爵公侯、位将相者,代有其人,载在国史,著之家乘,世人尤能道详焉。厥后,桃柳繁衍,派别支分,武列文谟,或虑失坠……

满族人传统的修撰家谱,是为了明源流、别支系、辨辈分、认亲疏、序尊卑,而承上启下。满族人对自己姓氏的溯本追源,则是心怀慎终追远、寻祖问宗之情。

满族文化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