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价“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位作家像鲁迅一样,如此嵌入历史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先生虽然地位如此之高,但他在历史中的评价仍是褒贬不一。
无论如何说他都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的精神不仅是影响着当时的读者和人们,更重要的是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
他的一生追求的是民主,严格的说起来,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他就已经像封建文化宣战,鲁迅的笔杆子在当时的历史中,是不畏惧任何强权的。
从1920年开始,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六七所学校相继聘他为讲师和教授。他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也颇受称赞。
1923年7月14日,鲁迅和弟妹羽太信子的矛盾,使得他和弟弟周作人彻底闹翻了。而究竟为什么事发生冲突,至今还是个谜。而鲁迅日记里仅写了一句“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就从那一天起,兄弟二人彻底绝交了。
鲁迅很快一病不起,妻子朱安日夜相伴。昔日的战斗勇士,如今只能躺在病榻上无助呻吟。鲁迅的身体渐渐坏了,肺病的征兆也开始出现,才四十几岁的人,就已经显出了老态。
1936年春天,鲁迅体重降到三十八公斤。即使穿着棉袍子在街上走,仿佛也抵挡不住一阵微风。鲁迅很清楚,他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他决定再次用笔来记下自己的回忆。
从这一年的二月到四月,只要能从病床上爬起来,他就努力地写,《我的第一个师父》、《这也是生活》、《死》,还有《女吊》,一口气写了四篇。
这些文章是既是自我总结,也是人生的感悟,也是对世界的的最后评判。
鲁迅去世后,消息一经传出,立刻轰动了整个上海,进而整个中国文化界都感到了震动。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更是络绎不绝。宋庆龄女士在收到消息后,也立刻赶往了鲁迅先生的家中。
1936年10月22日下午,鲁迅先生的灵柩从万国殡仪馆抬出,打算用车运往万国公墓。
上海各界人士自发前来为先生送行,堵的马路上是水泄不通,队伍绵延十几公里。
给鲁迅抬棺的人共有16人,他们的名气一个比一个大。这16个人分别是:
胡风、巴金、黄源、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张天翼、吴朗西、陈白尘、肖乾、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
可能现在很多人只知道巴金的名头,但是这16个人当时的名声却一个比一个大。而为鲁迅先生扶灵的则是北大校长(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孙中山的妻子宋庆龄、日本作家内山完造,还有著名文学家茅盾、胡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