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蚌之阴精。从玉朱声(《说文》)。珠的本义是蚌产生的珍珠,古人认为它是“阴精所凝”,有着美好神圣的超越功能,不仅能够规避火灾,而且“渊生珠而岸不枯”,水中有了珍珠,岸上就会草木丰美。
从珠的本义出发,圆润如珠的物体也被统称为珠;念珠由多颗珠子串联成串儿,并和神秘的宗教信仰发生关系,在不同信仰文化中各有涵义,雅爱盘念珠的小伙伴们不可不知。
“宝珠之中,玄之又玄”,从宝珠一颗到念珠一串,道教都赋予了它玄妙的内涵。《度人经》说:元始悬一宝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元始登引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具入宝珠之中。……元始即于宝珠之内说经。”
经中的宝珠,既小如黍米,又无限广大,“元始天尊,天真大神,上圣高尊,妙行真人,十方无极至真大神,无鞅数众”等等,皆可纳入其中,而且还是元始说经的神圣所在。一方面,一颗宝珠兼容至大和至小两种截然对立的属性,这和南华真人庄子的齐物智慧遥遥呼应;另一方面,天地人物、世间万有都可包藏在此珠之中,它象征了宇宙开辟前的混沌状态,有着神秘的宇宙本源的意义。
就念珠而言,道教对它最早的称呼是“流珠”,称呼中突出了流转、周流的动态涵义。自然界之中,天道轮回,星宿周游,四时更替,昼夜循环……自然万物的循环不息深刻启迪了道教的先哲,老子认识到大道的运行不是一往不返的,而是“反者道之动”,芸芸万物也是同样,要“各复归其根”;丹经《周易参同契》说“终坤始复,如循连环”,才能够“千载常存”;洒脱如庄子则要“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盘念珠的动作也是周而复始的,可看做是对大自然循环之道的一种效仿。或许不少现代人觉得这是想多了,但放在古人天人合一大的思维模式下却非牵强地生拉硬扯。《太上三元流珠经》说:“受之用白真珠,圆正明朗,大如桐子者三百六十五枚,应星宿之度,日月所会之期”,就是用365颗白珍珠来对应周天星宿运转的度数。
道教除了365颗的念珠,常见的还有12颗、24颗、28颗、32颗、36颗、81颗、108颗等等,同样反映了道教对大自然的认知和探索。
12颗寓意十二雷门;
24颗寓意二十四身神;
28颗寓意二十八星宿;
32颗寓意三十二天上帝;
36颗寓意天罡生煞之数;
81颗寓意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九九纯阳之气;
108颗寓意周天星斗运转之数,为天罡地煞的总和。
下面奉上道教盘念珠的正确姿势,以常见的108颗念珠为例盘起来:
首先,108颗的念珠中通常有一颗特别的珠子:该珠头顶一个葫芦状的珠子,珠子下面还编缀着六颗小珠。
这颗有着特别装饰的珠子叫做“头珠”,108颗念珠寓意108星宿,而这颗头珠就寓意北极星。古人认为北极星是不动的,北极星又叫北辰,是帝王和尊贵的象征。所以寓意北极星的头珠也不能动,每当我们盘念珠盘到它时,就要调转过来继续往回盘。
此外,头珠顶的葫芦状珠子上有三个阶,寓意三台。《玉枢经》说:“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叠为三级,以覆斗魁”,下面的六颗小珠寓意南斗六星。
对于道教的念珠,盘它最实在的用途就是:计数。根据南宗白玉蟾祖师的记载,汉魏时期葛仙公“初炼丹时,常以念珠持于手中,每日坐丹炉边,常念玉帝全号一万遍。”也就是说葛仙公念诵天尊圣号时用盘念珠的方式来计数。陈泥丸祖师也说:“八十放九咽其一,聚气归脐为胎息,手持念珠数呼吸”。
由此可见,念珠也是道长们辅助丹道修行的工具。所以不要小看盘念珠,盘出门道的你也正是在修道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