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频繁爆雷:几点启示

近年上市公司爆雷事件频发

自2017年至今,中国资本市场集中发生各类上市公司爆雷事件,导致爆雷公司发生债务危机,市值大幅萎缩甚至直接退市,各方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根据中欧商业评论数据统计,2017-2021年期间,5天内市值暴跌20%及以上的爆雷上市公司达到599家;在至今退市的 160家上市公司中,19年至21年集中退市的就达到45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经济形势,预计短期内中国股市批量爆雷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加,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投资者的信心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爆雷上市公司特点与爆雷原因

上市公司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是根本原因。上市公司爆雷事件的种类包括产品造假或存有质量问题、大规模安全问题、业绩骤降或造假、财务造假、大股东质押股、债务违约、商誉减值、会计事务所爆雷、最高负责人爆雷等。在这些直接原因背后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管理层始终处于信息优势一方,而包括中小股东、公众在内的其他投资者,甚至监管部门都处于信息劣势,没有办法跟踪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跟踪与监督的成本很高。这就自然导致了上市公司有意或无意地隐藏了大量对公司市值不利的信息,直到最后一刻才突然浮出水面。

爆雷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广泛,且具有一定特点。主要爆雷行业已包括环境保护、互联网、元器件、半导体、影视音像、医药、区域地产、电气设备、文教休闲、电气仪表等。除行业属性相关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与技术因素外,爆雷上市公司较可能存在以下特点:公司为民营性质;公司主营业务不明确,业态散乱且缺少核心竞争力;公司主要负责人存在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公司依赖各种资本运作存活。

爆雷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任何公司都需要妥善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衡,特别对于上市公司治理,可以说是保证上市公司存续的基础。加强公司治理不仅是为了形成由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三者之间的组织结构与制衡关系,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更是为了防止包括“一股独大”、“绝对分散”、“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三会一层”虚设、“内控失效”等问题,提前识别公司爆雷风险,充分发挥“刹车皮”作用。上市公司要在科学合理的治理架构基础上,提升“三会一层”运行的水平,保证三会有足够的能力与权力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切实做好对管理层授权与激励的把控。根据统计情况,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更多体现为实际控制人的问题;国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问题更多体现在股权结构以及内部管控方面。

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已是大势所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能帮助上市公司有效匹配各业务流程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活动,并对具体环节进行协调、管理与监控,保证对业务信息的真实掌握与及时干涉调整。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在形式质量、内容质量、传输质量及使用质量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内部控制信息评价报告或审计报告相关规定未得到充分执行,披露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情况暴露出明显的倾向性与选择性。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成熟,监管部门必将提高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须加强对内控信息披露制度执行效果的监测,建立反馈机制,并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捕捉企业发展实践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更好地满足自身治理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要求。

持续提升财务分析与管理水平,时刻关注现金流跨期匹配问题。上市公司资产与负债会随着经营生产要素的变化而改变。资产价值是评估后的“虚值”,在资产变现的过程中往往估值会打折扣;相反负债是“实值”,不仅要全额偿付,可能还会临时出现抽贷加利。保证现金流跨期的匹配是防止上市公司被债务拖垮的重要内容。万一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没有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而改善,或者因为关联交易、经营获现能力变差而导致盈利并未转化为现金流,上市公司能够提前进行资金筹划,具备足够的现金储备或短期融资手段保证不出现灾难性的债务爆雷。

作者:章世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