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已经推荐过的这本《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今天刚刚读完。越读越是让人后背发凉,光看书名,很容易误解书中的内容,会以为一提到“急救”,大概都是要命的事,可能十有八九不会发生在身边。
但其实在生活中,人们的许多日常行为都会导致意外或急症的触发。
比如吃隔夜菜的习惯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鱼刺卡喉时许多人会选择用醋或是馒头等食物自以为是地去处理,而不是及时就医;对于不需要做胸部按压的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当身体面临急症发作时,常常忽略不计、而是擅自服用止痛药以单纯减缓疼痛感等等。
以上提到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行为,许多急症都会给患者带来难忍的疼痛感,有时是绞痛、有时是刺痛,不同的病症,其痛感也完全不同。最笨的方法就是记录患者疼痛的时间、部位、及伴随症状,使其不要受到更严重的伤害、或是延误其抢救时间,同时及时拨打120,等待专业救治,而不是以消除其疼痛感为目的。
止痛药的确能够起到消除疼痛的效果,但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擅自用药也会隐藏患者的真实病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会给医生诊断增加难度。
误处理导致患者加重病情、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后果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如流鼻血时仰头或是用纸巾、棉花等去堵鼻孔,这样做并不会起到止血的效果,反而使血液倒流,令其流到食道或是胃部、还可能导致误吸、进入气道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窒息。
说起这样的案例,大概每个人都能讲出不少被民间疗法“治疗”的真实案例。
对于我们现在依然健康的人来说,这些事情似乎可以当作笑话来分享,但是请记住,不论那些民间疗法传到今天的原因有多么“可信”,我们依然要时刻提醒自己及身边的人,医学、科学一直都在进步。
如果你在某一刻会成为施救者的角色,那么一定要用科学的急救措施去救人。
书中所涵盖的溺水、电击、利器、骨折、撞击、高空坠物所引发的种种意外,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和自己扯不上什么关系。
不过,之所以会被人称之为“意外”,也正是因为你无法提前预知它会不会发生、以及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因此提前学习一些急救方法,在关键时刻,定是自救、及挽救他人生命的福音。
除了,对急救知识严重匮乏导致的悲剧之外,书中提到的非人为的意外事件也足够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了。
例如,一个9岁女孩被自行车撞了之后回到家中,其母亲检查了她的头部,由于没有外伤也就没有在意,结果这个孩子在晚饭时因头晕提出想睡一会,却没能再次醒来。
头部碰撞可能会出现外伤、也可能会出现内伤,头部受到撞击后的患者如果因为没有外伤,就不再关注,那么患者如果出现一些异常反应,家属也很难快速感知。
再比如,两名学生打闹时,其中一名学生随手扔出去的一把三角尺,直接扎到对方旁边的一名同学的右眼。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们的行为时时刻刻都是无害的,谁也不愿意在学校发生这样的悲剧。
然而,就是这样突如其来的、让人不知所措的意外,在专业急救医生的眼中,却并非是不常发生的特殊事件。
意外事件值得每个人关注,至少不要忽视“意外”的存在。几年前的一次出差经历,我的头部就曾被高铁行李架上滑落下来的保温杯砸过。一名乘客在往行李架上放背包的时候没有检查好拉链,导致一个装满水的不锈钢保温杯直接砸在了我的头上。
我记得那次车程大概是三个小时,被砸后头部有明显红肿,于是我直接请好假,并向那名乘客提出下车后,和我一起去医院做个检查,全程陪同、且支付全部检查费用,在那之后,留下了对方的手机号码,以便后续有任何因此次意外导致的状况,可以随时保持联系。
每个人都不喜欢意外出现,但是意外并不会因为我们对它没有任何好感而远离我们。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防范意识,以保证降低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也要保证自己的行为足够成熟、稳重,家长朋友们也要持续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同时以身作则,以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毕竟公共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家共同作用的产物,对自己和孩子、甚至是老人多一点安全常识教育或引导,这个共同环境也就更安全。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没有学习急救知识和常识的情况下,不要给予患者错误的急救方法,也不要给患者擅自用药,救人一定要救到点上,不然很可能酿成大错,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最后再次提醒所有的朋友,危险、意外、疾病(包括慢性病和急症)总会出现,那么当有患者发病或遇到意外时,如果身边恰好有人了解正确的急救方法,他就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可能。
曾就职于北京急救中心的作者贾大成被称为“中国急救科普第一人”,他将38年的急救经验汇总在这本《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急救指南》中,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急救科普知识。
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不同人群(如老人、成人、儿童、婴儿等)、不同场景及症状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如何正确施救。
其中大量篇幅针对如何止血、包扎、如何处理心脏骤停、骨折、猝死、心梗等状况,此外,对于急症、慢性病、及其相关的并发症也都有提及,基本囊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急救场景了,实用性极强。
因此,别嫌我唠叨,我真心希望这些方法大家一辈子都不上,不过作为急救知识储备,的确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老人表达能力、感知力等都会逐渐退化,而儿童也常常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症状、精准地描述自己的疼痛感等,所以当意外发生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在救护车到来之前,得到来自专业人士以外的基本救助。
愿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急救知识,当意外来临时,能够确保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得到相对专业的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