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秦昊、韩庚和陆川,这几天追了个剧。
披着上世纪90年代的悬案外衣,
讲的是小城深处,冤假错案之中,暗藏着的人性的唏嘘,道德的沦丧。
是不是曾经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仅是剧里亲切的四川方言,
陆川导演还组合了强大的演员阵容——
借命复仇的韩庚,一路深陷案件谜团的秦昊,年少有为的史彭元还有大家熟悉的“高启盛”。
可这部剧的声量却似乎没有想象中大,有人说陆川把本该悬疑的节奏,拍出了文艺片的冗长,
和逻辑的瑕疵。
可惜了秦昊的眼神韩庚的拼命,和镜头里,这座西南小城的雾气腾腾。
但,也幸而是选了这座小城来拍摄。
竹海,河岸,老厂区,老街巷,据说陆川带领剧组历时1个多月堪景,才最终选了这里。
四川乐山。
马家坡水库在迷雾中渐现,秦昊骑着二八自行车穿梭蜿蜒村道。
还有沐川的竹海与云雾,罗城古镇的建筑与旧时光,以及那碗让秦昊想了一辈子的蹄花汤。
这座三江交汇的西南城市,神秘与壮阔的另一面,开始在人们视野里显山露水。
是啊, 乐山有大佛,但乐山不止大佛。
陆川的这部《借命而生》,
或许没有期待那么出彩,但这座西南小城,真的很值得。
毕竟是大佛脚下的城市,自带慈悲,自带热忱。
这里有雾,但不迷茫。
值得去一百次,吃一百次,逛一百次。
01
千年乐山,不止有大佛的慈悲
成为拍摄地,乐山早已不是头一回了。
川渝大地对于诸多导演们来说,有着致命而神奇的吸引力。
《九层妖塔》、《疯狂的石头》…
这里重重叠叠的地势,与迷雾重重的天气,还有恍若上世纪九零年代的老建筑们,是天然悬疑电影里的好底色。
大渡河,青衣江在乐山大佛脚下汇入岷江。
重庆之后,乐山作为成都人民的后花园,在拍摄地领域一举夺魁,
其实往前追溯,著名的旅行和美食博主苏轼早就表达了对乐山的爱。
他曾写「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古时候乐山被称为「嘉州」,苏轼的意思,就是爱到恨不能来当这里的知州。
离开时,也忍不住写出,「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的感慨。
码头文化的坚韧和川渝人民的乐观,让这座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的小城,有几千年的源远流长和厚积薄发,也有自己从一而终的松弛和自在。
乐山大佛,自然是让人最无法自拔。
前几年,我们写过大佛对于巨物恐惧症患者的天然血脉压迫。
网友说,小时候妈妈把自己放在大佛脚上的那一刻,这辈子都对乐山人民心悦诚服了。
但大佛从来不仅仅是大,让人震撼的,是大佛之中藏着的古人智慧。
发髻是排水沟,衣褶是导水渠,佛身背后的头、肩、胸部位,还设置了三层拦截渗水的排水廊道,以拦截、排泄上层滞水的渗流。
唐代工匠和乐山人民,用一凿一斧,将三江的暴戾化作了佛像的慈悲。
这座小城的智慧还在更多的地方。
成都有都江堰,乐山有东风堰,甚至比都江堰更年轻。
它让青衣江沿岸成为千里沃土,也在山水无情时,让乐山人有着未雨绸缪的底气。
看,陆川虽然逻辑不缜密,但审美确实一流。
三江交汇之处,流水切穿峡谷,两岸奇峰对峙,宽不足200米,谷深却达2600米,造就了乐山独特的,险峻又秀丽的山水景观。
也像诗仙李白写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这种感觉,也是乐山。
有意思,剧里的取景地,其实大多在犍为、沐川。
沐川的竹海,是《借命而生》里常见的画面。
绵延起伏的山峦河谷间成片慈竹随风而动,10万余亩,绿波荡漾,逶迤成浪。
△沐川竹海,吸引很多游客。图via小红书博主stephanie
这也让沐川不只是有独特的竹林丹霞风光,还有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而说起乐山的犍为,大家可能不熟悉。
但我若是说起油菜花田里,开往春天的嘉阳小火车,是不是就有了画面。
作为国内极少依旧在正常营运的蒸汽小火车,犍为嘉阳小火车被称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
七十多年前,全长20公里的芭石铁路开通,就是为了运送1938年在犍为诞生的嘉阳煤矿。
半个世纪沧桑巨变,现在油菜花里小火车早已有了别用,成为社交平台的网红绝版景观。
但当我们从蒸汽小火车抵达三井,还是可以碰见这样的画面——
当年的嘉阳职工们,在坝坝舞的音乐声,享受着如今的退休时光。
△开往春天的小火车。图via小红书博主Biomaster
时间就这样在这座小城里,有了命运交错的回响。
小伙伴们都觉得在这里,时间停驻了。
但不同的是,这停驻的时光,不是沉寂或是唏嘘的, 而是鲜活的,依旧怒放。
陆川选中的犍为罗城古镇,就是这样鲜活的时光博物馆。
这里被称「中国的诺亚方舟」,船型街被誉为中国「唯一船型建筑」活化石。
△罗城古镇的船型街。图via小红书博主stepanie
镇内的建筑多为木结构,至今仍保留明清风格。
△罗城古镇的船型街。图via小红书博主stephanie
青砖灰瓦,整条街道东西长,南北短,没有商业气息,比成都更悠闲,比丽江更古朴。
甚至没有咖啡馆,只有盖碗茶,和打着扑克和纸牌的当地人。
在罗城古镇的凉厅子下,总能看到一群老人围坐,手捏泛黄的纸牌,指节叩击木桌的节奏像极岷江的潮汐。
他们打的不是普通纸牌,而是乐山独有的“贰柒拾”——
而这纸牌上的变形汉字,就是活着的盐工密码。
△罗城古镇上打纸牌的老人。图via小红书博主stepanie
清代中叶,犍为五通桥的盐卤撑起了半个西南的味觉。
码头工人用“贰”代表盐与煤,“柒”是每人手中的七张牌,他们在牌局里复盘白日搬运的辛劳,也把盐商的算盘声揉进了牌路。
如今,贰柒拾成了乐山人茶余饭后的乡愁,并且传入成都,甚至传到省外。
很多人已经忘了五通桥的盐井,甚至忘了乐山当年煤业和盐业的辉煌。
但乐山人从来不在意,他们在街头打牌,摆龙门阵,喝坝坝茶。
一切过往,都是这个小城的序章。
老爷子打出了手中一张牌,嘿嘿地笑。
安逸。
02
外地人到成都吃,成都人到乐山吃
川渝地区有个说法:外地人到成都吃,成都人到乐山吃。
乐山,城外山清水秀,城里烟火十足。
天生占据地理优势,三江汇流处,境内众多码头,商人来来往往。
煤业盐业糖业的高度发达,让这个西南小城催生了当地独树一帜的饮食文化。
剧中,刘芬芳一直给秦昊的煲的蹄花汤,确实是四川娃从小到大的情怀和依赖。
但这也不过是乐山这个美食星球上的九牛一毛,沧海一粟。
在乐山吃饭,无论是小吃和大菜,几乎都无法踩雷,有底气随意挑选。
市区内慧园街、张公桥街、上中顺街走一圈,路边的小吃店大多都用名字来做招牌,意思就是这是一辈子的担保。
犍为那边,更是数不胜数。
但其实哪里用担保,来乐山一个星期,保证小吃都吃不完。
五通桥的盐业发达时期,拉原料的老牛去世后,就地宰杀烹饪,底层的劳动者们没位置坐,只能跷二郎腿端碗吃。
这就是著名的跷脚牛肉的由来。
用乐山话,那就是跷jio牛肉。
百年前的码头边,船工们蜷在条凳上,跷着草鞋裹泥的jio,捧一碗清汤牛杂下肚——是用盐工汗水换来的荤腥。
牛肉牛舌牛肝牛蹄筋牛胸膘一起,配上中草药,热气腾腾的香味,让一天的劳作化成绕指柔。
如今最红的是冯三嬢和冯四孃,排队是日常。
但亦有更多人推荐去发源地苏稽古镇,点碗徐凉糕,米香味极浓,配以翻沙红糖,再来一钵周老三跷jio,是真惬意。
豆腐脑,也是特色,跳出甜咸之争,自己独成一派。
细腻爽滑汤汁浓郁,乐山人还是那句话——
「万物皆可浇头」。
若是牛肉味,浇头便是牛肉、油渣、撒子、花生米,还有酥肉;
鸡丝味的则是换成鸡丝,肥肠味则换成肥肠。
适应的小伙伴会觉得惊艳十足,而对于吃惯了甜豆腐脑的同学,估计看到之后,天就已经塌了。
甜皮鸭,是撑起了乐山半壁美食江山的小吃。
老辈子们最爱的地道美食之一。
因为乐山也是产糖大市,所以才有了这鸭子的独特做法。
新鲜出炉的甜皮鸭,能让整个空气里都散发着卤香和蜜糖香气,薄脆的鸭皮外壳油光发亮。
不同于一般的鸭子,烤制或者油炸,
甜皮鸭是用滚油一勺勺地烫熟,等鸭皮下流出多余的油脂后,形成酥脆的外皮。
不少成都人,会定期来乐山进货,「每个月高低要带几只回家」。
讲究的,就是一个巴适。
沿着乐山的马路边边走,到处都挪不开眼。
蛋烘糕,小铜锅一架起来,丰富的口味和绵软的内核就马上俘获了每一个人。
「哎呀呀,乖得很。」
峨眉锅巴馒头,这脆脆的底谁能不爱?
叶儿粑,糯唧唧脑袋狂喜。
还有钵钵鸡、麻辣烫、狼牙土豆、干绍面、纸皮烧麦、抄手、三鲜冰粉……
演员王鹤棣家的油炸串串店,
以及必不能错过的豆腐干夹萝卜丝,
作为乐山小吃届的扛把子,豆腐干外脆里嫩,萝卜丝酸甜可口,一口下去,安逸。
看,这就是乐山。
我写到这儿,可能才写了不到四分之一。
这里物产丰饶,性格却松弛又安逸,红油的辣、盐卤的咸、糖衣的甜,
都比不上三江交汇处,这里人们百折不挠之后的云淡风轻。
——
若你还没搞明白乐山。
茶馆里搓贰柒拾的老人会说——
「是牌桌上缺不得的那张‘笑官’。」
而夜市的老板娘,定会塞给你一袋刚出锅的甜皮鸭——
「吃了这口,嘉州就在你舌头上安了家。」
之前有人说快乐来形容这座城,后来因为大佛,又用佛系来形容。
但照我看来,我宁愿用「暗涌」。
暗涌着时代的褶皱,和内心的波澜。
也暗涌着想一次又一次来这里的冲动。
如果看了《借命而生》,抓紧来乐山耍,这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