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长江黄河外 中国古代河流多以“水”命名

中国地大物博,处处有巍峨幽深的山岳万古奔腾的江流。中国古人认为大自然中存在着神秘的力量,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食物,有时也威胁人类的生命,于是对之产生了敬畏之情,立庙祀之。

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天子来祭祀。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济”,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后来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济水因黄河改道成为了黄河的一部分。后来,南方的河流大部分以“江”命名,北方的河流多称为“河”,也多少与上古时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称黄河有关。

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古名江,最早见于《诗经》:“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由于它水量大,浩浩荡荡,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

长江各段名称、别名总计不下30种。从江源至当曲口,称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称通天河。藏语为直曲,意为牛犊河。因为古时传说河中有条从天而降的神牛犊,它的鼻孔永不停息地流水,就成为通天河的水源。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市岷江口,称金沙江,金沙江古称绳水、丽水,由于江中历代出产麸金,南宋以来干脆将它叫做金沙江了。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通称长江。岷江因水出岷山而得名,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古代曾一度以岷江为长江的正源,直到明末徐霞客写下著名的《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纠正了这一错误认识。

近代不少国家把整条长江称为扬子江。其实从隋炀帝时起,江苏南京市以下的长江段就有“扬子江”之称。由于隋代在今扬州市南的长江北岸有个扬子津渡口,唐时又置扬子县,为往来要津,所以得名。到了唐宋时代,扬子江一名更是大量出现于诗文中,盛行一时。近代,长江下游的扬子江沿岸是中国的繁华之地,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最先接触的是扬子江这段长江,对他们而言,长江就是扬子江,便把长江译成了Yangtze River。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古代称为“河”,《汉书》中始称黄河。它的正源叫卡日曲,在藏语中是“红铜色的河”的意思。藏族人称青海境内段的黄河为“玛曲”,意为“孔雀河”。

古代的黄河,河面宽阔,水量充沛,《说文解字》中称黄河为“河”,《山海经》中称黄河为“河水”,《水经注》中称上河,《尚书》中称“九河”,《史记》中称为“大河”。由于它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泥沙俱下,河水成了黄色的滚滚浊流,因而又有黄河、浊河之称。黄河一名至迟出现在《汉书》中:“使黄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此事在《史记》中作“使河如带……”。可见至少在东汉初年,黄河这一名称已经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魏晋以后,“黄河”之名被逐渐应用,如著名的《木兰诗》中就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句。《水经注》中也曾多次使用黄河一词。

唐宋时期,黄河这一名称被更广泛的使用开来。提到“黄河”的唐诗俯拾皆是,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黄河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无津涯”(卢仝)、“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等,可见黄河的称呼唐时已经固定了下来。

淮河古称淮水。据传说,淮河边生存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就因此而得名。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山,主流经高邮湖南下注入长江。历史上淮河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南宋初年黄河决口夺淮入海,黄河与淮河合二为一,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淮河河道中,致使河床淤高,只能以筑堤维持流路。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流入渤海后,淮河水流再也冲刷不掉黄河淤积的泥沙了,只得另找流路,经高邮、邵伯诸湖南下依靠长江泄水,形成今天的局面。沿淮干流西接秦岭一线的南北两侧,自然地理要素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素有我国地理分界线之称。通常所说的南方、北方就是以此为界划分的。

辽河古时称为辽水,《山海经》中的“潦水出卫皋东,东南注渤海,入潦阳。”据考证说的就是辽水,早在战国时代,辽水一名即已见诸文献。燕国还曾设置辽东郡和辽西郡,两郡大致以辽水为界。辽、金时的辽阳府,元代的辽阳行省,明代的辽东三十四都司,虽辖境大小不同,但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汉代时称大辽水,如《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辽河一名最早见于辽宋时期。如北宋的著名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记载:“柳城,东至辽河,西至大海三百四十里。”《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记载:“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尽皆萑苻沮洳积水,名曰辽河。濒河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辽河居其中。”等到了明清时期,辽河一名已被广为记录了。

济水是古代四渎之中至今唯一在地面上消失的中原大川。济,《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他书多作“济”。分为黄河南北两河段。《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这是河北河段;下文云:“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这是河南河段。河北部分源出济源王屋山,下游屡经变迁。古代黄河在此南岸分出一流,因分流处与济水入河处恰好隔河相对,古人遂将它视为济水的下游。下游东流注入钜野泽(今山东巨野县北),又自泽北出,经梁山之东向东北流入渤海。西汉设济南郡、封济南国,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置济南府,就是因为它位于济水的南岸(济南自明代至今一直是山东省省会,1929年设济南市)。金、元时代,济水又叫大清河。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后,不再夺准入海,而是沿着大清河河道流向渤海,于是济水下游段河道就不复存在了。只有济源城北历代帝王为祭祀济水而修建的济渎庙,还记录着济水在古代大川中的地位。

黑龙江是我国结冰期最长的河流。它最古老的名字叫黑水。东北是我国著名的黑土地,江水在黑色的河床中流淌,远远望去乌黑一片,故名。又因为乌黑的江水在弯曲的河床中奔流不息,矫若游龙,所以人们又称之为黑龙江。据民间传说称这个江名始于唐代,当时中原曾有人到黑龙江去,发现江水是乌黑色的,以为这儿住着乌龙王,于是称它为乌龙江,后改称黑龙江。

灞河 喜欢唐诗的人都知道,唐代长安城东有一条河叫灞河,灞河上有一座桥叫灞桥。灞河两岸杨柳依依,出京东行几乎都需经过这里,当时人们送别亲友常在此处“折柳留恋”,故而“灞桥折柳”成了唐诗中著名的典故。灞河位于今西安市的东郊,发源于秦岭,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向西扩张,几十个西戎小国先后归服了秦国,“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称霸西戎后,为了昭显武功,把秦都城外的滋水改名为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而成灞水,再后来人们又逐渐改称其为灞河。

赣江古称赣水,自南而北纵贯江西全省,是长江的八大支流之一,鄱阳湖水系的第一大河。其源有两支,东支称贡水,出武夷山,为赣江正流,西支为章水,源出大庾岭,两源在今江西赣州市汇合后曲折北流。《水经注·赣水》记载:“(赣)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县治二水之间,合赣字,因以名县。”江亦因章、贡二水汇合而得名。“赣”原作“贑”,“贑”即“章”“贡”二字合并而成。这就是赣江名称的由来。

汉江古称汉水,为长江最大的支流,干流经陕、鄂两省,于武汉汇入长江。汉水源自陕西省西南部米仓山西麓,有北、中、南三源:漾水为中源、沮水为北源、玉带河为南源。流经沔县(现勉县)时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名襄江、襄水。

漓江奇峰夹岸,碧水潆洄,蓝天白云倒映于江中,景色犹如锦绣画廊,是世界著名的风景胜地。漓江,一称漓水,位于广西东北部,同湘江上游的灵渠(湘桂运河)相通。“漓江”的“漓”意思是“离”。据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从灵渠出五里之后,水分两派,一派向南流而曰漓水,一派向北流而曰湘水,“漓,离也,言违湘而南”。

所以在古代,河指的就是黄河、江指的就是长江,其他河流通常以单字如泾、渭、淮+水来命名,隋唐以后才渐次改为江、河等名称。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原创,转载须授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