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膜种植技术在如今的农业生产中已被广泛应用,草莓大棚、蔬菜基地,都能见到其身影。不过,种水稻时也打上地膜,你见过吗?
今年插秧季,崇明的“两无化”水稻基地上,覆膜机插秧技术首次投入使用,为抗击“草害”、增产增收助力。
眼下正值水稻下秧最忙碌的时节。6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崇明中兴镇的万禾农场水稻生产基地,只见一台台插秧机正在田间忙碌作业。其中,有一台插秧机作业过的区域和其他区域不太一样,不仅种上了秧苗,还盖上了一层黑色的地膜。“这片区域采用的是覆膜机插秧技术,是今年专门为解决万禾农场‘草害’问题而引入的新技术。”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沈寅寅向记者介绍。
2018年,崇明主动对标最高标准,在全区首次种植1万亩不施化学农药、不施化学肥料的“两无化”水稻,助推绿色稻米产业升级。万禾农场正是全区5家“两无化”水稻生产基地之一。
“两无化”种植带来高品质农产品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不能使用除草剂,“草害”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记者了解到,为了不让草“欺”苗,万禾农场只得加派人手,进行人工除草,然而控制效果不是太好,草长得比秧苗快,挤占了秧苗的生长空间,抢走了光照和营养。
为了确保“两无化”水稻既有质量又有产量,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去年专门派农技人员赶赴黑龙江省,学习考察覆膜机插秧技术的应用,并在今年插秧季率先在万禾基地试用。
一台普通的插秧机,经过一些小小的改造,便可以实现覆膜功能。经过覆膜的田块,只有秧苗能不受影响地露出膜外。据介绍,秧苗种下后的60天时间内,受“草害”影响最大,盖上地膜后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我们试用的都是生物降解膜,有30天、60天、70天等多种款式,希望通过今年的试用,能找到最匹配崇明水稻种植的那一款。”沈寅寅说。
在打造“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都市现代绿色农业这件事上,崇明是认真的。为了提升规模农场科技水平,推进如“覆膜机插秧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及示范,区农业农村委今年起还依托市科研院校、区田间学校专家资源和区、镇两级农技人员,建立市、区、镇三级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共派驻221名农业科技人员至全区918家规模农场,覆盖全区100亩以上水稻、蔬菜基地,80亩以上林果基地,30亩以上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和规划保留畜牧养殖场,其中100家为核心农场。派驻科技人员通过常驻农场、日常指导、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开展具有精准性、针对性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