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迪恩·拉赫曼:西方鼓吹对华“去风险化”充满风险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参考消息网6月1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5月29日发表题为《在对华贸易上“去风险化”是一桩有风险的买卖》的文章,作者是该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全文摘编如下:

年度热词的角逐已经结束。在地缘政治领域,赢家是“去风险化”。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个词就从默默无闻变得无处不在。该词居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3月底就中国发表的一次讲话的中心。随后,“去风险化”被拜登政府抓住大做文章。而在上周,它得到了七国集团峰会的背书。

西方领导人如此欣然接受“去风险化”的一个原因是,这可以让他们摆脱一种措辞困境。此前有关西方经济体与中国“脱钩”的言论常常被批评为不可能和极端。“去风险化”听起来更加谨慎和有针对性。西方企业则被告知,它们仍然可以与中国进行贸易——只是需要一些保护措施。

美国和欧盟所担心的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西方从中国获得的东西,以及中国从西方获得的东西。

在“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东西”这一类别中,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先进技术名列榜首。美国宣布的半导体出口限制——以及日本上周宣布的类似出口限制——就涉及这一类。

在七国集团国家限制中国获得关键技术的同时,它们也在试图摆脱对中国的危险依赖。对电池技术和绿色转型至关重要的矿产排在首位。正如冯德莱恩在讲话中指出的那样,欧盟97%的锂(对电池生产至关重要)从中国进口。

西方正在努力减少的另一项依赖涉及先进半导体。美国芯片法案提供了520亿美元资金,以促进美国境内芯片制造业的发展。

“去风险化”背后的道理现在相当清晰,但如何实践却晦暗不明。

目前已经出现三大困难。首先在于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第二在于减少对华依赖的难度和代价;第三在于风险的性质始终没有弄清楚,我们是担心中国的“政治胁迫”,还是真的担心爆发战争?

在正常时期,支持希望出口的国内企业是西方政府的一个关键目标。但在“去风险化”的世界里,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对于减少对华依赖这件事的难度,各方意见不一。荷兰外贸与发展合作大臣莉谢·施赖纳马赫本周说,如果没有中国,欧洲的绿色转型将不可能实现。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及其所需关键矿物的生产国。一名西方情报官员称:“在关键矿产和稀土方面,我们花了30年时间建立起对中国的依赖,解除这种依赖将需要同样长的时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