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弥漫着书卷气的工作室
四周的木质墙板上
挂满了修复到一半的字画
周围书架上
则是成堆的宣纸、册页
中间三张大桌子
分别用作洗画、拷贝、修补等操作
这里,是奉贤博物馆
“秦威威古代书画修复工匠创新工作室”
亦可以看作文物的“ICU”
工作室领衔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秦威威
专注古代书画修复近20年
他和团队一起为受损的文物抚平伤口
让尘封的故事重现光彩
秦威威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前不久从河南开封的文物商店买来的清康熙年间姜宸英字册。他轻轻抚摸着金丝楠木面板告诉记者,这种木料当面板不容易变形,而且时间久了会有漂亮的纹路,“很有意思,它的底板掉了,现在找了一块三合板在底下帮衬。”
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这本字册的价值,言谈间,反复用到“有意思”这个词,比如,字册中夹着一张小字条,上面写着“因超线最好不出”,秦威威便觉得“非常有意思”:“它说‘因超线最好不出’,就是说最好不要卖,但我没明白,超线,是不是指的已经超过文物商店权限了、不能够再卖了?”
在秦威威眼中
这就像是一场有趣的猜谜游戏
而要接近谜底
就需要对文物中破损的部分
做出最大程度还原
比如这本姜宸英字册,每一页上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洞,把这些虫洞补上,是秦威威平日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他说,虫子偏爱纸张里的淀粉,它们“吃书”很有选择性,一般会尽量选择页面上空白的地方去啃咬,而墨汁中含有碳,虫子不愿意吃,所以一般情况下,古籍中的墨迹相对完好。
修复册页,第一步便是杀虫,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开水烫,把虫子烫死后,将裱褙一层一层揭掉,接下来要用手术刀,把虫洞的黑色边缘线刮掉:“就像动手术一样,有的地方可以保留,有的地方必须切除,但我们尽可能做最小的干预!”
说到这里,秦威威转过身,指着墙上一幅明代项圣谟的兰花图册页告诉记者,这是已经刮过补好的,有些断墨的地方接过笔,希望能够尽可能呈现出原作的完整面貌。
关于书画修复到什么程度,业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认为破损部分不该补全,宜保留岁月的痕迹。但秦威威觉得,修复,是为了让文物“讲故事”,只有让文物恢复完整性、还原出其本来面貌,我们才有可能知道这些千百年前的物件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年近40的秦威威,本科专业其实和体育有关,但因为从小练习书法,让他一步步和文物修复结缘。研究生毕业后,他先后在拍卖行、职业院校工作过,2020年来到奉贤博物馆。
奉博每年都要举办一场精品大展,前年的“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展出了一幅7.8米长、1.7米宽的武则天书《升仙太子碑碑拓》,刚送来时,这幅碑拓残损断裂,秦威威和团队花了40多天时间把它修补完整,并采用精细的宋氏装裱,使珍贵的历史书画在展出时呈现出最佳状态。
“慢工出细活”,是许多人对修文物这项工作的印象,但其实,秦威威的工作节奏非常紧凑,他常常在双休日来到工作室,有时为了及时取出正在泡水清洗的字画,有时为了尽快完成前道工序、让同事能够顺利接手。
我们参与编写了国家文物修复师的教材编写,总共六位撰稿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们想找出一批具有典型性病害的书画,修复好之后举办一场以修复为主题的展览,希望明年能够顺利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