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思想和现行教育体系缺乏对逻辑的教育。而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7门基础学科中仅次于数学的第二门,《大英百科全书》把它列为五门基础学科之一。逻辑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获取和运用的框架。
本文对逻辑学中一个概念“稻草人谬误”展开说明,希望对孩子家长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方面有所帮助。
“稻草人谬误”起源于农民为了吓跑小鸟等一些破坏庄家的动物,而用稻草扎成小人竖在地里。代指树立一个假的靶子,代替真实的人。
在与他人辩论的过程中,如果你为了削弱对方的论点而故意扭曲其论证过程或者偏移其观点,就好比竖起一个稻草人然后攻击它,那就犯了稻草人谬误。在这个比喻中,“稻草人”意味着容易对付的事物。稻草人谬误是有意为之,因为它是在有意地歪曲别人的论点。
举个例子:
孩子:我想要一辆自行车。
家长:你知不知道每年多少交通事故啊? 每年因为交通几十万人致死致残,别胡思乱想。
交通事故,我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就算没有亲历过,从电视、报纸和网站上也能看到惨烈的景象。孩子想体验事故?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他说他想要自行车的时候,无非就是看到别人有自己也想要一辆,或者想体验一下骑自行车的感觉。然而,家长用惨烈的交通事故跟骑自行车联系起来,孩子真是百口莫辩啊。稻草人被轻易打倒,孩子也黯然退下。这个稻草人很成功,旁人一时也难以看出问题。
然而孩子会在内心排斥家长的误解,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久而久之会造成孩子与家长的隔阂。也许他会想其它办法达成自己的目标,或者用同样的办法反击家长。
再举个例子:
家长:快开学了,你的暑假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你就知道加班,一天到晚见不到你几面,我的同学暑假都去外地玩儿了,就我呆在家里整天无聊!
通过这个对话我们会发现“写暑假作业”与“家长加班”没有丝毫关系。也就是说稻草人谬误便是对论点进行断章取义和偷换概念。
稻草人逻辑谬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胡搅蛮缠,但有时候这个稻草人比较逼真,使得对方或旁观者一时愕然。一旦这种谬误思维模式形成习惯,别人就会认为这个人怎么这么无厘头、胡搅蛮缠,对于未来的学习工作也会容易避重就轻,缺乏担当。
那么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分辨稻草人谬误,找到论题的中心论点,对中心论点展开讨论,达成真正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