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文汇读书9月书单

《米兰讲稿》,

[意]翁贝托·埃科 著,

文 铮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 “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他的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正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为起点,这位当代巨人探讨了他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西方文化的根源和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和艺术的不完美……这些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在他过世后集结成《米兰讲稿》。

这本书是埃科遗赠给每位读者的礼物,是通往当代世界的指南,让我们始终不忘历史,也让我们这些矮人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何以华夏:1500件文物里的华夏文明演化进程》,

温而新团队 编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考古成果的重要载体,是解读历史的窗口。本书收录1500件来自300家博物馆的文物,其中多有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世界文化遗产等,许多文物是近代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最高成就,它们也是华夏文明在历史上的最高成就。这些珍贵的中国文物,承载演示着华夏文明在历史变迁中的面貌,揭示其自发形成而壮大的客观规律和内生动力。万千年的华夏文明,其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底蕴。

《何鲁之死——1831年震撼全球的医疗事件》,

高 晞 著

,中华书局出版

1831年4月9日,伦敦盖伊医院三位著名的外科医生为中国病人何鲁切除一个重达56磅的巨瘤。在长达1小时44分钟无麻醉的手术过程中,何鲁多次昏厥,最终死在手术台上,时年32岁。

本书以鸦片战争之前英国试图通过西医敲开中国大门背景下的小人物何鲁的跨国医疗事件为主线,利用海内外诸多一手资料,将此事引起的震撼,特别是对英国政坛和近代外科学史的持久影响作了精心刻画,展现了中英关系、医学进步、医学伦理、东方形象等政治、外交、科技、文化图景。

《从广场到岗位》

,陈思和 著

,文津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复旦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陈思和最新推出的一本学术论稿,作者尝试以口述的形式,重新梳理几十年从事文学史研究所提出的诸多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概念和关键词,诸如“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文学的民间性”“共名与无名”“先锋与常态”“世界性因素”等等,本书为系列丛书的第一本,重申了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作者在书中回顾自己的学术成长史,重温与朋辈友人以及先贤进行的严肃对话,探讨知识分子探索的新空间,表达了一个知识者在时代潮流中精神领域的追问,也是对知识分子当下立场与言说的新阐释。

《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

宁稼雨 等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灵动的中国神话文学发展史,从先秦到明清,从雅文学到俗文学,展现27个神话原型在文学中经历的再生,由神话的文学之路,观察中国古代多元文化的演进与转型。书中用27个神话原型,勾勒中国神话文学的整体面貌,以晓畅平实的语言风格,清晰地梳理了每个神话的原始形态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以及神话原型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大放异彩的过程,呈现了时代对神话的文学之路的深刻影响,揭示了中国神话和神话文学对于承续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微服出行:约瑟夫二世的欧洲启蒙运动之旅》,

[奥地利]莫妮卡·切尔宁 著,荣 玉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君主制危机四伏。年轻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哈布斯堡君主约瑟夫二世意识到改革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急切地吸收启蒙思想,微服出行就是他实施开明统治的重要手段。基于无数的档案资料,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奥利地历史畅销作家莫妮卡·切尔宁讲述了一位身处巨变时代的超凡人物的统治与旅行故事。他隐姓埋名,不讲排场,走遍了广袤的帝国和辽阔的欧陆。从法兰克福到加利西亚,从法国到俄国,他亲眼看到了受苦挨饿的民众,会见了城市资产阶级,参观了医院和工场;他远远领先于他所处的时代,试图寻求全新的理念,建立一个现代国家。虽然约瑟夫二世掀起的改革浪潮最终遭遇挫折,但对于当今充满挑战的世界而言,这段前所未有的历史依然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政治启示。

《吴哥王朝兴亡史》,

[日]石泽良昭 著,

瞿 亮 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作者根据早年间发掘成果、最新的碑文解读,在建筑学、美术图像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校订新史料、加入对遗迹修复中传统技法的新发现而成的著作。全书浅显易懂,是一本关于吴哥建筑、吴哥王朝历史、吴哥社会史的入门读物,图文并茂,填补了国内介绍吴哥王朝历史方面著作的空白,可以让更多中国读者不再只知晓吴哥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存在而不知其背后的历史,也可以让读者们对柬埔寨这一位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邻国产生更多的了解。

《家书中的百年史》,

萧功秦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历史学者萧功秦的回忆录。萧氏家族是湖南衡阳的大族,其族人在近现代的发展变迁,恰恰是中国一个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再到改革开放,近代中国的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萧功秦以家书为切入点,披露了自己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由此可见一个家族五代人的命运图景、时代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拜金一族:大卫·马梅特剧作集》,

[美]大卫·马梅特 著

,陈 旭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为美国当代戏剧领军人物之一大卫·马梅特的代表剧作集,收入三部经典戏剧——《美国野牛》》《拜金一族》《奥利安娜》。马梅特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挖掘复杂人性,走进思想深层,他看似冷峻的批判之下,晕开了一抹建构的暖色。

大卫·马梅特是美国戏剧界和电影界的重要人物。曾担任电影《汉尼拔》《摇尾狗》《大亨游戏》的编剧。他从平淡无奇和粗俗的语言中锻造出诗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马梅特风格”。其戏剧既真实、直白,又具有复杂性与争议性,展现了社会、人性的深刻多样,同时容纳多重阐释的可能。

《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

杨绣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共五大选举产生党的首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创了党的纪律检查机构的先河,树起了一座纪律检查制度的里程碑,也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革命奋斗故事。上海龙华是党的纪检监察战线革命先驱英勇就义地之一,首届中央监察委10名成员中,有4人(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杨培生)牺牲于此。

本书从“革命晨曦、光明启程”“浦江怒潮、烽火铁骨”“监察志士、青春壮歌”“回到上海、血染龙华”四部分,以杨匏安、许白昊、张佐臣、杨培生“龙华四烈士”为主线,采用多声部记叙手法来呈现他们的革命人生,同时穿插中央监察委其他烈士的革命奋斗故事,可以说是首次以纪实文学形式描摹了“龙华四烈士”等早期纪检监察先驱的革命群像和奋斗故事。

作者:

编辑:蒋楚婷责任编辑:朱自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