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谢芝兰坐在沙发上,一边收看《人世间》,一边织着毛衣。谢芝兰说每到吸引自己的片段,便停下手中的针线认真观看,不知不觉泪流满面,有些故事情节与谢芝兰年轻时的经历相似。
上个世纪70年代,谢芝兰作为下乡知青,在萍乡市广寒寨垦殖场三十六湾分场劳动。在该分场生产大队,她和另外6位女孩子组成一个生产队,一起养猪、种田、种菜、植树造林。
时至今日,谢芝兰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她们一起开荒一亩八分,种早稻一亩四分,收谷900多斤,亩产600多斤,还种了18亩花生、4亩蔬菜,垦复造林百多亩,公养15头毛猪,做到了粮、油、肉、菜自给有余。全年共收杂粮折谷3000多斤,超过原计划的两倍。
劳动之余,大家聚在一起闲聊,谢芝兰看见食堂大姐一边聊天一边娴熟地织着毛衣便想学。那时,没有专门的编织针卖,分场男青年从山上砍来竹子一点一点地削,做了打毛衣用的编织针,谢芝兰就这样一边学一边练,学会了编织各种花样。
后来,谢芝兰到了造纸厂上班,并在这里遇见了丈夫。彼时的家庭拮据,但是谢芝兰会千方百计省钱购买毛线,只为给孩子们织几件合身的毛衣。
孩子们渐渐长大了,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谢芝兰的四儿子和媳妇是双职工家庭,20年前下岗之后,单位为儿媳保留了食堂的工作,儿媳偶尔会把食堂多余的饭菜带回家,以此缓和紧张的家庭开支。谢芝兰知道后严厉地强调以后一颗白菜都不能往回拿,要靠自己的劳动生计。
斗转星移。排行第六的小儿子也长大了,2015年底被组织派到省级贫困村高坑镇王家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得知这一消息的谢芝兰再三叮嘱儿子要好好干。经过几年的努力,王家源村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一次偶然,单位组织去安源区福利院帮扶,谢芝兰与福利院的孩子们相识,也让她的织毛衣“手艺”有了用武之地。谢芝兰得知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数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先天残疾儿童时,内心非常触动。随后,她联系到福利院院长,希望能为孩子们做一些事。当院长告诉她,孩子们虽然有衣服穿,但大部分是爱心人士捐赠的旧衣物。“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新衣服穿,一定会很高兴吧。”这一强烈念头在谢芝兰的心里生了根,同年,织了几件毛衣送过去。
退休后的谢芝兰,原本可以安享晚年。一次,她收到了福利院的孩子们写的感谢信,高兴之余又有些自责。她责备自己没有继续为孩子们多织几件毛衣。
在接下来的23年里,谢芝兰每年都会拿着编好的毛衣去福利院,送给孩子们,看着孩子们穿着毛衣蹦蹦跳跳的样子,她非常开心。毛线有的来自谢芝兰收集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一些比较好的旧毛衣拆下来,有的是一家爱心毛线店店主将优质毛线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她。23年来,福利院的孩子换了一拨又一拨,谢芝兰记得每个孩子的衣服尺码,喜欢哪种颜色,喜欢哪种图案,适合穿高领、低领还是翻领。
谢芝兰没有想到,织毛衣这门“手艺”成了自己退休后的“第二份职业”。随着年龄渐长,谢芝兰织毛衣时需要戴上眼镜,手指关节也因为长期织毛衣变形。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还觉得心满意足,因为和自己一起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了。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她们的服务范围、内容更加丰富了,去敬老院文艺汇演,去福利院送毛衣、包饺子、煮汤圆。而谢芝兰所居住的街道办、社区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提供了场所,让她可以教更多的志愿者们织毛衣,让这份爱延续。(供稿:安源区委宣传部 文/曾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