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方面的影响。
近日,《中国肥胖患病率及相关并发症:1580万成年人的横断面真实世界研究》报告发表。根据我国BMI指数,1580万成年受试者中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
报告数据显示,从肥胖的“性别差异”来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超重男性占比41.1,女性占比 27.7%,肥胖男性占比18.2%,女性占比9.4%。
“男性更容易肥胖有几方面的原因,通常与其在生活或工作中所受压力和情绪有关。一是长期的过高压力和不良情绪易导致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主要是应激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既公众通常所指的激素)分泌大量增多,起到对抗胰岛素作用,增加腹部脂肪堆积,引起以“将军肚”为特征的腹型肥胖。二是为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男性常常会采取喝酒和过多进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为手段。除过量进食外,酒精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样也会促进肥胖形成。三是睡眠问题。长期的睡眠不足或不规律,也会通过打破能量平衡而导致男性肥胖。”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伍学焱教授表示。
每2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体重超标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情况已超过半数,每2人中就有一个体重超标。青少年和儿童的体重问题也较为严重,6岁以下的儿童肥胖率已达19.0%,6-17岁儿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率也超过了10.0%。而肥胖的健康危害较多,可导致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并增加总体死亡率。可能因肥胖导致各类慢性病包括糖尿病、脑卒中、冠状动脉疾病等。此外,肥胖还会带来不良的心理和社会后果。
为了应对肥胖带来的影响,各大高校也进入了体重管理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领域。主要高校包括西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农科院等。其中江南大学多次与体重管理类企业合作,如橙子快跑、糖友饱饱等,研发出低脂、低GI、不升糖的饼干面包等产品。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具有高校研发的背书的体重管理类产品。
对于减肥食品,我国体重管理类产品还包括低碳、低GI产品、体重管理类保健品等。从目前各类社交平台中消费者的反馈情况来看,我国体重管理类产品现存弊端包括减肥产品多样性不足、夸大宣传、无法满足“中国胃”等。具体内容如下: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内分泌免疫科副主任李步满认为,预防肥胖并发症,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是重要策略。代谢综合征是生活方式病,管住嘴、迈开腿、中医药综合干预调理等是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