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靠谱的苏联武器:DS-39中型机枪

上世纪20年代,苏联陆军手中仍然以水冷枪为主,其实苏联人已经意识到风冷式机枪的优势,1926年定型的DP-28轻机枪即是证明,不过轻机枪主要作为班组火力,不能取代水冷式马克沁重机枪,为此苏联研制了DS-39中型机枪。

DS-39的设计者和DP-28一样都是捷格加廖夫,不过它的时间要晚很多,研制工作在30年代前期开始,到了1939年才开始量产服役,量产工作由图拉武器厂负责,该枪随后参加了冬季战争和二战。

DS-39外形就像是一款缩小版的德什卡机枪,它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导气量可调节,发射7.62×54毫米弹药,枪口初速度800米/秒,有效射程约1000米,与M1910水冷机枪的帆布弹带通用,从右侧供弹,原本采用手枪式的握把,后来改回了双手持握的铲形握把。

它最特别的是采用长长的风冷式枪管,布满散热环的枪管长度达到了723毫米,枪口安装喇叭状消焰器,越靠近枪口的散热环直径越小,枪管可快速拆卸,为了不烫手还在枪管上专门安装了一个把手。

与其它重机枪一样采用顶部机械瞄准具,它的表尺射程最大标到了2900米,实战中似乎没什么用,这个射程可能是考虑到防空射击的需求吧。

前文提到该枪可以调节导气量,地面战的时候机枪以600发/分钟的射速进行战斗,防空时可提升到1200发/分钟,机枪采用了一种新式的三脚架,它重量更轻、更适合大仰角射击。

机枪在不包括脚架、盾牌的情况下空重14.3千克,长1170毫米,实际作战中需要携带备用枪管,方便更换保持火力输出。根据机枪重量人们通常将DS-39称为中型机枪,不过也有个别称它为重机枪。

DS-39交付到军队手中过后很快就暴露出问题,其它方面还好,就是供弹和抽壳经常故障,尤其是帆布弹带潮湿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可靠解决,后来开发了使用金属弹链供弹的版本,适当解决了供弹可靠性问题,但抽壳仍是麻烦。

在冬季战争中,芬兰军队缴获了约200挺DS-39并打算继续使用,芬兰人也很快发现了它的问题,为此还专门对机枪进行修改,技术人员认为是机枪射速过快导致抽壳不畅,专门为相关运动部件增加了配重减慢运动速度,并且改用芬兰自己的200发金属弹链供弹。这些机枪随后参加了二战,据统计在1944年时尚存145挺,二战结束后被封存,1986年宣布报废,少部分流入民间或博物馆。

在苏联一边,DS-39机枪尝试发展出坦克机枪以及轻机枪,坦克机枪版本可以用来替换DT同轴机枪,或者作为轻型坦克的主武器,又或者作为防空机枪使用,这类机枪改为使用手枪式握把,有一个简易的枪托,以及对应的光学瞄准镜。轻机枪版本保留了坦克版本的握把和枪托,取消了枪口的喇叭形消焰器,安装两脚架。

DS-39暴露出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该枪总产量只有大约1万挺,前文提到的坦克版、轻机枪版则没有量产。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的局势恶化,DS-39的生产工作结束,兵工厂转而生产水冷型M1910机枪补充到部队,苏军手中的DS-39有相当一部分在前期战斗中损失,一些在游击队手中坚持作战。

纵观整个苏联的武器装备史,尤其是轻武器方面一向以简单、可靠著称,像DS-39这种性能不佳的正式装备并不多,好在它的产量不算很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