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湘境 | 【千古家风】:走进“天下第一村”之张谷英村

泱泱中华五千年,自古以来一直都重视“家教”或“家风家训”。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且大多数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对子弟或儿女所作的训诫,口授流传,不乏其书,诸如春秋战国时期孟轲之母仉氏以择邻教子名世的《母训》,魏晋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等。

那么在当今的岳阳市,有这样一个村落,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渊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且始终把“耕读继世、孝友传家”这八个字作为告诫后人的家训。在历经26世,聚族同居历时600余年后,该村繁衍达数万人而不衰,历久弥新,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Ta,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及“民间故宫”的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五万余平方米,为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群。村名的来源,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指挥使,后放弃军职不做,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当时的渭洞山区荒草萋萋,古木森森。张谷英看到这个地方四面环山,便选择了此地安家。此后,张谷英的子孙后代就在这里依山建起了延绵四里多的大屋场,这就是今天的张谷英村。

至今六百多年来,张氏家族在此聚族同居历时600余年,它以巧夺天工的古建筑艺术与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闻名于世。目前古村内还聚居张谷英2600多位后裔。

村落建筑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古屋环山而建,长达1公里,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其布局依地形采取“干枝式”结构,主堂与横堂皆由数个单位组成,且都有屏风檐廊和巷道沟通分隔,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当大门

张谷英村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是中华民族民俗风情及建筑历史的珍贵实料和佐证,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目前张谷英村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家族训诫

张谷英村家训族诫是维系张氏家族延绵至今的精神支柱,它融合了孝、和、勤、廉等传统儒家理念,“耕读继世、孝友传家”这8字,一直被该村作对联高高悬挂于当大门前。1768年,张炳、张默斋、张祖武、张煌等人合族众议,主持编订了《张氏家训》16条、《族诫》5条,并列入族谱,以期著书立言、教育后人。

家训族诫三个字为一句,涉及家庭家族、子女教育、道德修养、个人言行等诸多方面,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体现了孝字当先的儒家思想。张氏族谱历经6次修订,1990年又新增《家训》9条,以期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孝当先

“孝父母”,这是第一条家训。张氏家族深知“孝”的重要性,更是编写了7140字的《劝孝歌》,“劝善书多皆切记,我劝世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于天,须知万事孝为先。”劝孝歌字字真情,读来催人泪下,被后人视为传家之宝。族人谨遵“孝父母”的家训,上演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行孝故事。

《劝孝歌》

和为贵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这句在张谷英村世代流传的俗语,暗含着张氏先人对后辈要和而不分的教化。同居一个屋檐下几百年的张氏人,秉承和为贵的思想,以祖训、家规为遵循,一代代守护着建筑形式上的合为一体,传承着与家人、族人、外人的和睦之道。

勤耕读

张谷英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告诫后人要耕读为本。其后代们谨遵祖训,他们读诗书、勤百业,代有人才出。张云衢之子张渥潜,于民国初在当大门设“笔山草堂”私塾,栽培弟子,曾自编数十万字的《三余教育类编》教材,广为流传于当地私塾,深受学生喜爱。在崇尚学习的氛围中,村中大部分人都能吟诗作对,张谷英村也被誉为“书香门第,礼仪之乡”。

崇廉洁

清廉为政,是每个朝代都倡导的,但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则是张氏家族的一大特色。在重孝义、求和睦、勤耕读和崇廉洁的环境中,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中出外为官者多达300余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恪守“崇廉洁”的家训,为官清正廉洁,办事公平公正,留下了难得的声誉和政绩,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