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晓亮:“何时是起点”与“何处是终点”之中间状态的旅程 - 凤凰艺术

黎晓亮·旅客

今日美术馆旗下Today Works主办的“黎晓亮:旅客”摄影及影像展于7月14日圆满闭幕。

在这个人人都能随手拍照的时代,为何还要走进美术馆去观赏摄影作品呢?或许可以从艺术家黎晓亮的摄影及影像展“旅客”窥见答案的可能。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展览回顾报道。

黎晓亮,以摄影为基石,用影像与装置编织出独特的视觉叙事。他在日常与幻象间游走,捕捉平凡中的戏剧性瞬间。

其作品中的停车场油漆痕迹、藏区新房、世界各地的街道与行人,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

他的镜头不仅记录名人和独立音乐人的生活,也揭示了个体在公共与私人空间中的脆弱与不确定。

艺术家黎晓亮是一位捕捉光影的现代游侠,在光影间探索记忆与时间的诗意。

‍‍‍‍

2024年7月14日,展出近两个月的“黎晓亮:旅客”摄影及影像展今日美术馆1号馆圆满闭幕。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展览,由陈立担任策展人张子康作为学术主持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展览“旅客”全面性地展出了黎晓亮自2021年至2024年的最新摄影项目《融化的蜡》呈现了黎晓亮近年来最新创作的作品项目,以及长达近十年的持续性创作系列作品,《在场》《新房子》《融化的蜡》《未知之旅》《回声》等13个作品系列。

▲ 黎晓亮,“回声/Echo” #back to black"

策展人陈立表示,展览展现黎晓亮在基于摄影影像语言,以及不同媒介的装置创作的可能性之余,为观众呈现“何时是起点”与“何处是终点”的中间状态的旅程,这也是黎晓亮为期十年工作中记录的人、景、物,所穿透的现实主义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旅客”展览海报

“看什么?

黎晓亮

旅客Journey to Nowhere

黎晓亮的摄影记录了汽车蹭过的表面穿梭停留于城市斑马线上的人和事物不同国家和地区下的人物肖像生存空间以及自然场景。

从日常被忽视的角落到大体量的公共空间,黎晓亮的作品无一不在对话时代大课题下的画面与影像,或记录,或展望未来。

▲ 黎晓亮《并非真的意外》系列作品

▲ 黎晓亮《并非真的意外》系列作品

▲ 黎晓亮《并非真的意外》系列作品细节

▲ 黎晓亮《并非真的意外》系列作品细节

作品《并非真的意外》关于停车场内被汽车意外刮蹭过的地面与墙面,轮胎和车漆在平面上留下与绘画颜料相似的痕迹。题目《并非真的意外》指出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正因这些“意外”,人之所以为人。

▲ 黎晓亮《未知之旅》系列作品

▲ 黎晓亮《未知之旅》系列作品

▲ 黎晓亮《未知之旅》系列作品

▲ 黎晓亮《未知之旅》系列作品

在作品《未知之旅》中,黎晓亮采用摄影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方式,对现实图像进行编辑重组得到虚拟图像。

嵌在镜子里的插销,躺在树干旁的牛仔裤,莫名的拍摄对象和场景在看似单一的黑白灰度对比和似乎不经意的构图下使得作品更具故事性神秘感黎晓亮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探索、挑战着现实与虚拟的边界,二者的融合将视觉推向新的可能。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回到黑色/Back to black” 胡歌;

▲ 黎晓亮,“回到黑色/Back to black” 肖战;黎晓亮,“回到黑色/Back to black” 朱珠

《回到黑色》黎晓亮从2009年开始用统一的影像形式记录的超过150张肖像作品。作品中的人物被置于简易设置的舞台中,以各种姿态,从光线中徐徐隐入黑暗。

海莉·爱德华-杜雅尔丹在《黑色》一书中表示,黑色吸收了光谱中的所有颜色,它召唤出人心中最原始且矛盾的感受,是未知且令人恐惧的黑暗,也是母亲的子宫对胎儿的蔽护,黑色是现代和当代艺术中的万全之色。

黎晓亮作品中的黑色将其他色彩隐藏,此时人物成为了主体,情绪和感觉被无限放大,一切融化进万全的黑色。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在场/At spot” 周迅&王一博,2020

▲ 黎晓亮,“在场/At spot” 易烊千玺,2023

▲ 黎晓亮,“在场/At spot”李现,2019

▲ 黎晓亮,“在场/At spot”李安,2016

▲ 黎晓亮,“在场/At spot”文淇

▲ 黎晓亮《在场》系列作品

自2008年起,黎晓亮开始与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合作,以影像形式记录了众多演员、导演和艺术家的生活与工作。作品《在场》记录了他以幕后身份历经的时尚媒体发展的黄金时代,以独特的视角和摄影语言深入展现这些公众人物的真实面貌。

“如何看?

黎晓亮

旅客Journey to Nowhere

黎晓亮的创作使用摄像机、手机以及计算机技术,在摄影的基础上配合影像和装置的呈现,丰富的媒介为他的艺术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观看方式。

▲ 黎晓亮《孤独星球》系列作品

▲ 黎晓亮《孤独星球》系列作品

▲ 黎晓亮《孤独星球》系列作品

作品《孤独星球》黎晓亮自2015年开始的摄影项目,他跨越24个国家和地区拍摄下人们低头注视手机的日常场景,记录下当代社会环境下恰如其分的群体肖像。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这组照片中,艺术家多使用全景镜头,画面中人物的行为和所处环境一览无余,作品呈现出一种中性的情绪基调,似乎这个观看的视角来自于人类之外,静静地观察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

照片中拍摄对象盯着手机屏幕,在场的艺术家盯着取景框,环环相扣,层层堆叠,那么站在屏幕前观看作品的观众,又何尝不是身处于“孤独星球”中的一员呢?

▲ 黎晓亮《斑马》系列作品

▲ 黎晓亮《斑马》系列作品

《斑马》系列作品中,黎晓亮用镜头捕捉城市斑马线上一闪而过的人事物。俯视的镜头将人物面部裁出画面,遗落的物品,背影和影子传递出迷茫的视角。

相机之外,黎晓亮也会使用手机拍摄。他的作品《彼此》系列运用手机和现代技术得到更贴近人眼视觉的图像,传达艺术家日常生活中一瞥时的被动感受。

▲ 黎晓亮《彼此》系列作品

▲ 黎晓亮《彼此》系列作品

“在哪看?

黎晓亮

旅客Journey to Nowhere

作品中聚焦的对象无论是艺人、独立音乐人、外籍模特还是藏区居民,这些人的生存现场成为了展览的另一条线索。在展览的学术支持张子康看来,“这些生活现场与摄影作品相互呼应,共同探讨了公共与私人空间难以区分的现实。这种探讨不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传递出一种不确定的、脆弱的个体困境。”

同时,展览以装置与影像相结合,拓宽了空间感知和呈现的方式。策展人陈立表示,“不同的装置作品或物件,其原型来自于现实,但在展厅中充当着连接现实与虚构、日常与想象之间的一种形式语言。这种基于现实语境的舞台感,目的是为了以场景式的现场来回应他的作品系列。”

▲ 黎晓亮“旅客”展览现场

▲ 黎晓亮《新房子》系列作品

▲ 黎晓亮《新房子》系列作品

▲ 黎晓亮,“新房子/New houses” 2022-2024

自2022年起,黎晓亮开始了《新房子》系列作品,用相机记录家乡藏区居民及其生活空间,在他们新修建的木质房屋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他试图通过观察生活方式和空间装饰的细节,让观众窥视在多民族共存的土地上,居民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演变。

▲ 黎晓亮《十五分钟》系列作品

▲ 黎晓亮《十五分钟》系列作品

《十五分钟》系列是《回到黑色》动态影像延伸。艺术家在作品中还原了其影像作品中的经典布景,并邀请演员参与拍摄。

在作品中机械装置使场景中的灯光持续前后摇摆,艺人从一片黑暗中出现,并随著光线的移动时隐时现,最终再次消失。灯光的摆动在平面视屏中勾勒出拍摄舞台的纵深空间。

▲ 黎晓亮《北京公寓》系列作品

▲ 黎晓亮《北京公寓》系列作品

▲ 黎晓亮《北京公寓》系列作品

《北京公寓》项目记录了因工作暂居北京的外籍女模特。她们大多来自东欧、巴西等,通常签证只允许她们在中国停留两三个月,在此期间她们居住在模特公司提供的群居公寓中。中国的工作结束后,她们辗转于对“西方模特”有需求的几个国家:日本、韩国、泰国等,并会多次回到中国。

此系列作品以摄影纪录片的方式,试图从“模特”一时尚符号入手,探讨当今社会中个人在全球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多重身份,以及个人与社会运行机制之间的复杂关系。

▲ 黎晓亮《摇晃的房间》系列作品

▲ 黎晓亮,“摇晃的房间/ Rock N room“ ,Metallica,2016

▲ 黎晓亮《摇晃的房间》系列作品

黎晓亮的成长过程中经历“打口碟”时代,摇滚音乐碟片经过不同途径进入中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当时的青少年。

他通过《摇晃的房间》记录了摇滚乐队当今的现状,目前该系列已经拍摄了包括奥兹·奥斯本(Ozzy Osbourne)、吉米·佩吉(Jimmy Page)、金属乐队(Metallica)等经历过摇滚乐黄金年代的乐队及乐手,也有很多国内代表性的音乐人如张楚、张亚东、峦树等。

音乐人们身处无名的建筑空间之内,霓虹灯映照在他们的身上,这既是对一种现实的记录与观察,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个人记忆的不断确认与重新安放。

▲ 黎晓亮,“融化的蜡/Melting wax” 荷兰,2024

▲ 黎晓亮,“融化的蜡/Melting wax” 美国,2023

▲ 黎晓亮,“融化的蜡/Melting wax” 冰岛,2024

▲ 黎晓亮,“融化的蜡/Melting wax” 意大利,2024

《融化的蜡》系列是黎晓亮在2021-2024期间创作的摄影和影像装置系列作品。作品名称意在寓言工业革命之后,气温巨变致使海平面上升,地域环境改变,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一切事物都会浸没在大海之中。

▲ 黎晓亮《融化的蜡》系列作品

▲ 黎晓亮《融化的蜡》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 黎晓亮《融化的蜡》系列作品展览现场

黎晓亮造访了冰岛、荷兰、意大利、印尼等地,以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了位于荷兰将海水拦成两半的大坝;冰岛现存最大冰川的冰洞;德国卡塞尔博伊斯的“7000颗橡树”;威尼斯常年被水淹的广场;阿尼玛卿雪山下融化的冰川等等。他将不同地点的自然温度,并将这些温度影像嵌入其对应场景之中,并尝试通过海平面将多屏幕展示的画面相连。

自然景观中的山河大地、建筑物墙体上大片的红色使人联想到血与肉,提醒人们场域从未中立的存在,空间承载着情绪和记忆。

黎晓亮

艺术家介绍

▲ 艺术家黎晓亮在展览现场

黎晓亮,摄影师、影像艺术家。黎晓亮的创作主要包括摄影、影像和多媒体实践。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他记录了活跃在银幕上的数量繁多的演员、导演和艺术家等。于此同时,他也在长期实践具有持续议题性的个人艺术项目。其艺术项目“孤独星球”在连州国际摄影节获马丁·帕尔评审的摄影样书奖、“北京公寓”获得FAPA等国际奖项,陆续在坪山美术馆、设计互联、西海美术馆TAG、UCCA lab、chi K11美术馆、昊美术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香港K11 Musea、谢子龙影像艺术馆XPM等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撰文/编辑/闫倬榕 责编/dbk 索菲)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